朱熹的诗歌精心整理71句

朱熹的诗歌

1、朱熹一生著述颇丰,其中包括诗词一千多首,收录入《晦庵先生朱子诗集》十三卷。可以说,朱熹不仅是宋代儒学之集大成者,也是宋代理学诗词之集大成者,为理学家阐发义理道德开辟了新领域。

2、秀野诗翁,念故山、十年乖隔。聊命驾、朱门旧隐,绿槐新陌。(朱熹的诗歌)。

3、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

4、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而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5、〔明〕于谦《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6、解析: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

7、善良、纯洁的心,尤其是圣人之心,表现为对天地万物的普遍关怀,但此种表现不是主观的意愿,不是人为的造作,而是圣人“其心之仁本若是”。所谓天理,就是与生俱来的。“心即是天天即理,无行不与理相随。故言惟有天知我,天岂真如人有知。”(25)朱熹又称“理”为太极,即“理”是事物的根本、根据或者说先决的前提,所谓天经地义。“万物当须以理观,不离太极是其源。故须万类皆我具,只为中心太极存。”(26)“存天理”,就是回归本我、使这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理”逐步明晰与显现,与具体行为相融合,又在具体行为中得到体现的过程。所谓“用功事上实根源,三省真传入道门。理即是心随事显,事能尽理始心存。”(27) 

8、空愁绝,为谁凝伫,为谁攀折。好事近——朱熹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

9、(内容提要)朱熹在其诗词中强调初心使命的重要性,将能否以“良知”与“立志”作为修养与学问的立足点、出发点视为决定一个人能否清正廉明的关键;认为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发扬光大自然、社会与人心中固有的规律与规则即“天理”,摈弃偏离、悖离“天理”的私心、贪念即“人欲”;主张涵养气象、勤学苦读是砥砺品格、净化心灵的重要途径。研究、发掘朱熹诗词中蕴涵的廉政理念,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0、过里社,将儿侄。谈往事,悲陈迹。喜尊前现在,镜中如昔。

1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12、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

13、〔明〕于谦《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14、记得孤山山畔景。一湾流水,半痕新月,画作梅花影。

15、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魏晋)-《杂诗》

16、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兰膏元自少陵残,好处金章不换。

17、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偶成——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18、〔唐〕杜荀鹤《闲居书事》:“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19、高山大海,石家庄人,大专文化,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20、⑴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聚之日,此指晴日。寻芳:游春,踏青。泗水:河名,在山东省。滨:水边。

21、译文: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22、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

23、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24、《菩萨蛮·晚红飞尽春寒浅》宋·朱熹晚红飞尽春寒浅。浅寒春尽飞红晚。尊酒绿阴繁。繁阴绿酒尊。老仙诗句...

25、不少人读到这首诗应是在小学课本,当时老师讲的这应该是一首写景的诗歌。的确,风和日丽之时游览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让人耳目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的面貌,万紫千红,到处都是百花开放的春景。从字面意思看,这怎么看都是一首诗人在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

26、孔子所开创的儒学,可以说是强调“学做人”的学问,主要内容一是培养德性,二是学习知识,此即《中庸》所谓尊德性、道问学。两者之中,又以培养德性为首要。在儒家学人中,孟子较早地对德性的来源加以研判,认为“今人乍见孺子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9)朱熹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说”,认为“心有善恶,性无不善”,(10)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而且它是善的,它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性初不假增加力,养字原非别用功。只要关防并省察,莫要私意害其中。”(11)事情坏就坏在心上,因为人无论做好事坏事都是由心指导的,而人无论好坏,其善性总在那里,只在人心是清明,还是昏蔽;去掉了昏蔽,“莫要私意害其中”,其善性就会自然显露。

27、〔宋〕陆九渊《读书》:“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28、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29、“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46)这首诗的关键词是“寻芳”,即寻找春天。春天在哪里?只要有一颗平常心,“等闲识得东风面”,就能够从万紫千红的花卉中体会到它的存在。“万紫千红”即指“天下之物”,而“春”则代表“理”,由“万紫千红”而认识“春”的过程就叫“即物而穷其理”,也就是穷吾性中之理,使“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此即所谓“格物致知”。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31、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

32、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被当作写景诗误会了近千年,可见和唐代的写景诗相比,两宋时期的哲理诗丝毫不落下风。

33、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应笑俗李麤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

34、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35、野桥流水声呜咽,行人立马空愁绝。空愁绝,为谁凝伫,为谁攀折。

36、8,平湖秋月。赵时远的《平湖秋月》“楼台两岸枕长流,落日行人竞檥舟。清夜湖光平似镜,冰轮冷浸玉壶秋。”

37、春色欲来时,先散满天风雪。坐使七闽松竹,变珠幢玉节。

38、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39、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开瑶席。更流传、丽藻借江天,留春色。

40、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

41、⑵光景:风光风景。新:既是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新,也是出郊游赏、耳目一新的新。

42、鸱夷子,成霸业,有余谋。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

43、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之

4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5、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之

46、朱熹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朱熹的诗句关于读书朱熹写过两首关于读书的诗,《观书有感》两首:

47、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48、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49、朱熹之父朱松是在二程理学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儒生,他对儿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学做圣贤的目标去实行。据《朱子年谱》中记载,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如痴如迷地攻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他自己回忆说:“某十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7)从此,他立志要做圣人。以后他又教育学生说:“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8)

50、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

51、4,冬。扬眉的《断桥》“白堤一痕青花墨,断桥两点娥眉纹。更有清音敲天外,钱塘万里不着尘。”

52、此诗大约写于朱熹的晚年。相传朱嘉年老时,散步到一所学堂,看到一群学子在室外池塘边打闹戏耍。当时正值深秋,梧桐树叶随风飘落,想到自己白头,不禁感慨万千,随口吟下这首诗,后人也把这首诗题名为《劝学》诗。

53、这是两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而水正因为有这样接收新事物的品质,所以才可以把巨舰轻松举起。对于人也是一样,人们在读书后(读书也就是接受新事物),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于人们是一种极大的提升。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中流自在”,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朱熹的诗句那句告诉我们只有不断读书学习吸取新鲜知识思想才学智慧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句告诉我们只有不断读书学习吸取新鲜知识思想才学智慧才会永不枯竭永远充满活力和生机。

54、一湾流水,半痕新月,画作梅花影。满江红——朱熹秀野诗翁,念故山、十年乖隔。

55、解析: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

56、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57、〕,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将书比作半亩方塘。

58、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多情蜂蝶早飞来。

59、春日:春天。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寻芳:游春,踏青。泗水:河名,在山东省。滨:水边,河边。光景:风光风景。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东风:春风。

60、〔清〕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61、两鬓全期烟树绿,方瞳好映寒潭碧。但一年、一度一归来,欢何极。

62、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63、“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64、朱熹将“立志”作为读书学习的出发点与根本。“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16)“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寄言尘中客,莽苍谁能寻。”(17)“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18)

65、解析: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66、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67、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68、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69、“一雨生凉杜若洲,月波微漾绿溪流。茅檐归去无尘土,淡薄闲花绕舍秋。”(33)“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34)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甚至甘于贫困,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就是“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年少时就清廉之有志,他19岁得中进士之后,回徽州婺源故里扫墓并拜会宗族长辈。一天,他行至故乡东门桥头,见一水池石罅间淙淙涌出凉洌甘醇的泉水,顿生思悟,为官当像这泓泉水。“颠簸不失志,贫贱亦清廉”,这句话也是他一生恪守的信条。据《坚瓠集》“葱汤麦饭”记载:朱晦庵访婿不遇,其女出葱汤麦饭留之,意谓简亵不安。晦庵题诗云:“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35)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表现出朱熹廉洁的人品。又据《宋史朱熹传》记载,朱熹“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因此,历代学者都以“朱子固穷”颂扬之。(36)

70、少年的时候正是应该要做学问,而这个时候才更容易做好学问,等到老了之后,那么就难以学成,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定要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分第一秒,所以每一分钟都不应该浪费,要用于做学问,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做好学问。朱熹在这开篇的第一二句中,便是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是劝慰了世人,不要浪漫时间,要把有限的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该文章由作者:【admin】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