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诗句有哪些精心整理37句

朱熹的诗句有哪些

1、  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2、  守正直而佩仁義。出自: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宋:操守。做人要存正直之心,行仁義之德。——朱熹

3、译文: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4、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5、  自敬,則人敬之;自慢,則人慢之。——朱熹

6、中原佳气郁葱葱,河山壮宫阙。丞相功成千载,映黄流清澈。(朱熹的诗句有哪些)。

7、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缘。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鹧鸪天》

9、  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了,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

10、善良、纯洁的心,尤其是圣人之心,表现为对天地万物的普遍关怀,但此种表现不是主观的意愿,不是人为的造作,而是圣人“其心之仁本若是”。所谓天理,就是与生俱来的。“心即是天天即理,无行不与理相随。故言惟有天知我,天岂真如人有知。”(25)朱熹又称“理”为太极,即“理”是事物的根本、根据或者说先决的前提,所谓天经地义。“万物当须以理观,不离太极是其源。故须万类皆我具,只为中心太极存。”(26)“存天理”,就是回归本我、使这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理”逐步明晰与显现,与具体行为相融合,又在具体行为中得到体现的过程。所谓“用功事上实根源,三省真传入道门。理即是心随事显,事能尽理始心存。”(27) 

11、《水调歌头·次袁仲机韵》长记与君别,丹凤九重城。归来故里,愁思怅望渺难平。今夕不知何夕,得共寒潭烟艇,一笑俯空明。有酒径须醉,无事莫关情。寻梅去,疏竹外,一枝横。与君吟弄风月,端不...

12、第一二句朱熹就由围绕那个有趣的故事来描写,从而写得很有深意,棋局上的人坐下来在争战,下得难解难分,不去理会人间的是非,只是门心事下棋。这两句看似平淡,可是有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体系,同时也是表达了朱熹的看法。到了第三四句同样是笔锋一转,由此下棋的人,写到了那位观参的樵夫,由于一直在观看,可是早已忘记了回家,等到回到家里,世上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过是过去了一百年,再也不复从前。

13、9,双峰插云。王洧的《两峰插云》“浮图对立晓崔巍,积翠浮空霁霭迷。试向风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烟低。”

14、朱熹的诗是写得很有深意,每一句都极为讲究,从这么一首小诗中,可以看得出来朱熹的诗也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看似信手拈来,好像没有什么新意,但是他作品中所传递出来的思想,却是让人拍案叫绝。诗人无非就是告诉了世人,不去争论人间的是非,也不去像烂柯一样去浪费时间。从这样的作品中,我们也是能够学会很多的东西,进而明白更多的道理。

15、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

16、为配合安徽朱氏源流志的编撰,现诚征有关安徽朱氏(不限于安徽)的各类稿件,如名人风采、各地族考、古籍资料、历史古迹、家风文化、书画诗词、国学经典等方面内容稿件。

17、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稳,只管向前便危险。——朱熹

18、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19、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20、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一作:少年易学老难成)

21、解析: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

22、堂后林阴密,堂前湖水深。感君怀我意,千里梦相寻。

23、鹧鸪天脱却儒冠著羽衣,青山绿水浩然归。看成鼎内真龙虎,管甚人间闲是非。生羽翼,上烟霏,回头祗见冢累累。未寻跨凤吹箫侣,且伴孤云独鹤飞。

24、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兰膏元自少陵残,好处金章不换。

25、出自宋·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之一。半亩方塘:这里比喻书籍。书是长方形,所以称为半亩方塘。这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出天光云影是多么美丽。要问它为何总能那样清澈澄明?因为总有活水从源头不断地流到池塘里来呀。诗句借景喻理:人打开书本阅读,各种知识进入人的头脑,从而使头脑充满“活水”,总能畅快、明晰;诗句也表现了作者孜孜不倦、永不停息的学习精神。

26、(本公号将陆续推送儒学宗师朱熹的经典诗词作品,敬请期待)

27、在朱熹看来,天理为公心,人欲为私念。“度量无私本至公,寸心贪得意何穷。若教老子庄周见,剖斗除衡付一空。”(37)此诗写于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乙亥二月。朱熹任同安县主簿,他在米仓壁上题的这首诗既作为劝戒米仓管理人员的警诗,也作为他和官吏们共同遵守的“座右铭”。诗中奉劝米仓的管理人员要象度量衡一样大公无私,不可舞弊贪污;并引用老庄观点,教育管理人员要自觉抛弃私欲。勤政爱民,是天理,鱼肉百姓,是人欲。“存以公兮亡以私,存亡倏忽动时机。莫教事过方才省,辨析须严念虑微。”(38)公元1167年秋天,福建崇安发生大水灾,朝廷派他前往视察灾情,他曾遍访于崇安各山谷之间。在视察中,朱熹发现“肉食者漠然无意于民,直难与图事”。(39)他说:“若此学不明,天下事决无可为之理”

28、“理气一体,理在气先”出自《朱子语类》。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依朱熹的观点,“理”是构成物质世界的精神主宰,“气”是物质世界的具体存在。“理”为意识,“气”为物质。理与气合则生人,体现于人中之“理”就是人之“性”,故人性中之道德意识皆禀受于“天理”,即禀受于天地万物之本,这也就是朱子的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思想之要旨。程颐说:“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28)朱熹同意这一说法认为:“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29)“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30)因为恶念是因“天理”为气禀即私欲所蔽而产生的,修养就是要去人欲,存天理,以达到“与理为一”的一种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

29、解析: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30、  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31、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了,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朱熹

32、译文: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闲自在的白云,山上是悠闲自在的红叶。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33、  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能够有得也。

34、  誠能體而存之,則眾善之源,百行之本。出自:宋·朱熹《仁說》實行並保存真誠的心,這是人生完美的源頭,行動完美的根本。——朱熹

35、孔子所开创的儒学,可以说是强调“学做人”的学问,主要内容一是培养德性,二是学习知识,此即《中庸》所谓尊德性、道问学。两者之中,又以培养德性为首要。在儒家学人中,孟子较早地对德性的来源加以研判,认为“今人乍见孺子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9)朱熹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说”,认为“心有善恶,性无不善”,(10)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而且它是善的,它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性初不假增加力,养字原非别用功。只要关防并省察,莫要私意害其中。”(11)事情坏就坏在心上,因为人无论做好事坏事都是由心指导的,而人无论好坏,其善性总在那里,只在人心是清明,还是昏蔽;去掉了昏蔽,“莫要私意害其中”,其善性就会自然显露。

36、过里社,将儿侄。谈往事,悲陈迹。喜尊前现在,镜中如昔。

该文章由作者:【admin】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