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简介精心整理59句
朱熹的简介
1、中国学问最大的特点是为人生的学问。以哲学而论,中国哲学是人生哲学,是人生论,而非知识论。为人生的学术关注的是如何做人,如何处世;为知识的学术关注的是知识本身的真实性、系统性与完整性。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何谓为己,何谓为人?“为人者,凭誉以显扬;为己者,因心以会道”,“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为己之学,是为自己而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为人之学,是学而让别人看,为了显扬自己,是以学问当做小禽小犊来讨好别人,以获取好处。所以,朱子《论语·学而》注曰:“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在朱熹看来,学问应以入道、积德为根本,是学者首先要做到的。正因为如此,朱子在注《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章时曰:“四者皆人伦之大者,而行之必尽其诚,学求如是而已。故子夏言有能如是之人,苟非生质之美,必其务学之至。虽或以为未尝为学,我必谓之已学也。”可见,朱子(当然也是孔子)所谓之“学”为何?首先是人伦之道,是人的道德行为。故而,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学文是排在孝悌忠信仁爱等道德伦理之后的。
2、朱子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主要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3、 朱熹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朱熹的简介)。
4、朱熹还是个文学家,一生写了许多诗词,如《观书有感》、《菩萨蛮》、《南乡子》、《水调歌头》、《西江月》、《念奴娇》、《青玉案》、《满江红》、《鹧鹄天》等。(朱熹的简介)。
5、作为刘家的世交,朱熹当然更了解刘玶的个人情况。刘玶生长于富贵厚实之家,出道就得个好职位,上上下下不是他爷、他爹的下属就是朋友,别人肯定会很好地罩着他,好事有份,坏事无缘,只得奖励,不背黑锅。即便犯点什么错,上级不愿意提醒,下级又不敢批评。几年下来,刘玶眼中,除了最高长官,就会目中无人。本事没学到两样,但眼界高,鼻孔粗,动不动就傲慢任性,上级瞧不起,下级处不好,两边讨嫌。如果一出错,必然就是大错特错,无可挽回。
6、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李约瑟文集》):朱熹是一位深入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自然学家
7、清康熙称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16)
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虽然产生于八百年前的南宋,但由于作者所关注与探讨的是人与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因而《章句集注》中蕴涵了许多超越时代的思想资源。面对外来文明佛教思辨哲学及其形而上理论的挑战,朱熹成功地发展了儒家学说,建构了自己的理学体系,有效回应了外来文化的挑战。《续资治通鉴》卷一五五曰:“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朱子之学其学术目的就是格物穷理,并在理性原则指导下从事德行实践。朱子之理是对宇宙万事万物“所以然”、“所当然”的根本思考与追问,因此具有超越时代的特点。格物穷理所表现出的理性精神,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了现代科学追根究底的求真精神和人文科学的求理精神。
9、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10、“涧里春泉响”,首句介绍山涧之中听到了泉水叮咚的响声,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心。他们顺着溪岸行走,沿途虽然有点幽深,却好像有行人的踪迹,所以他们并没有太费力,就来到了溪水的上游。
11、其著作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此外,还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其易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周易本义》、《易学启蒙》、《朱子语类》等书中。按朱熹《年谱》,《周易本义》成书于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启蒙》成书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据今人朱伯昆考证,“《本义》于《启蒙》前,并未成书。”(《易学哲学史》中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年)此说可谓精确。需要说明的是,《易学启蒙》虽列朱熹名下,而并非他一人所为,是他与蔡元定通力合作的结果。蔡元定学生翁易在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记载道:“晦庵疏释《四书》,因先生论辨有所启发者非一。……六经、《语》、《孟》、《学》、《庸》之书,先生与之讨论讲贯则并驰其功焉。《易学启蒙》一书,先生研精覃思,屡年而后就,晦庵复删润之,始克成书。”(《蔡氏九儒书》卷首《蔡氏诸儒行实》)此“先生”是指蔡元定。翁易关于《易学启蒙》是由蔡元定起稿、朱熹删润而成的`记载,在《宋史》中有同论。《宋史.蔡元定传》曰:“熹疏释《四书》,及为《易》、《诗传》、《通鉴纲目》,毕竟与元定往复参订。《启蒙》一书,则属元定起稿。”这一点同时在未熹的言论中可以得到印证。朱熹在给蔡元定信中说:“《启蒙》修了末?早欲得之。”(《文集.答蔡季通》)又说:“《启蒙》所改是否?又天一地二一节,与天数五地数五相连,此是程子改定,当时不曾说破,今恐亦当添程说,乃明尔?”(《文集续集.答蔡季通》)朱熹在《启蒙序》中也明言:“因与同志,颇辑旧闻,为书四篇,以示初学,使毋疑于其说云。”此“同志”即蔡元定。“为书四篇”中“书”即《启蒙》。由此可知,翁易所记可信。
12、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13、秀野诗翁,念故山、十年乖隔。聊命驾、朱门旧隐,绿槐新陌。好雨初晴仍半暖,金釭玉斝开瑶席。更流传、丽藻借江天,留春色。过里社、将儿侄。谈往事,悲陈迹。喜尊前现在,镜中如昔。两鬓全期烟树绿,方瞳好映寒潭碧。但一年、一度一归来,欢何极。
14、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15、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身心无累久轻安。况有清池凉馆。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兰膏元自少陵残。好处金章不换。
16、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理学家,他一生著述无数,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诗人从小苦读、满腹经纶,入仕之后更是走南闯北、阅历丰富。他的诗歌题材众多,既有展现羁旅困顿、宦海沉浮的佳作,也有描绘田园风光、壮丽山河的名篇。
17、一个历史人物,一座特色建筑,一种传统文化,历史长河里的每一朵浪花,每一颗沙砾,都蕴含着前人深刻的哲思,凝聚了古者无穷的智慧。今人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择其善而摒其陋。
18、这一单元采用年表的形式,介绍了朱熹不同凡响的一生。“初仕同安”“拜师延平”“论道东南”“浙东风云”“漳州经界”“擢知漳州”“入朝侍读”“庆元d禁”等板块图文并茂地讲述了朱熹一生历侍四朝、在南宋集团起伏进出五十年的历程。无论是在浙东为官,六次上书弹劾唐仲友,还是在漳州、潭州整顿吏治,每到一处,朱熹都在极力践行着自己的民本主张。
19、云垂幕。阴风惨淡天花落。天花落。千林琼玖,一空鸾鹤。征车渺渺穿华薄。路迷迷路增离索。增离索。剡溪山水,碧湘楼阁。
20、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讲学。晚年遭遇庆元d禁,被列为“伪学魁首”,削官奉祠。
21、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22、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主张抗金,并强调备战。被主和派韩侂胄等目为“伪学”。平生广注儒学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均有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颢、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其学认为:理、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教学授徒五十馀年,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又提出对自然变化的科学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如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说等。其学说在明清两代被确立为儒学正宗,并影响至日本等国,如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颇为流行。其博览和慎思精神,对后世学者影响至深。所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所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23、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24、若您觉得有用,点个(在看)或分享(朋友圈)吧!
25、对于古代典籍的学习,我们主张义理、考据、辞章相结合的阅读方法。朱子《四书章句集注》是朱子理学思想的重要体现,所以旨在义理。今天,我们阅读《章句集注》就是从中汲取适应时代的思想资源,以此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以此为今天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借鉴,使我们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但要想深刻理解朱子学说及其《四书》经文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我们就要对《章句集注》及《四书》经文中的典章制度、名物、训诂、辞章等有准确的理解。所以,清代学者说训诂明才能义理明,考据明才能义理明。
26、南宋词人陆游: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耄,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尚其来享。
27、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28、梁振杰,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博士后,河南大学文学院教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先秦诸子与经学、中国古代学术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专著《走近原始儒家》《由诸子之学到官方经学》,在《文学遗产》《中国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29、由于时代的局限,《四书集注》及朱子理学思想中也必然存在不能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消极因素,表现出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比如过分强调人伦关系、社会关系而忽视个体、个性的发展,过分强调道德伦理对社会的调节作用而忽视法规制度的作用,过分强调道义(义)的价值与作用而忽视经济事功(利)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与意义等。总之,对像朱子理学思想这样的传统文化我们既不可以直接照搬,拿来解决今天的社会问题,也不可以认为历史遗物,直接把它放进博物馆。我们应该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古为今用,汲取其中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为当今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服务。
30、长记与君别,丹凤九重城。归来故里,愁思怅望渺难平。今夕不知何夕,得共寒潭烟艇,一笑俯空明。有酒径须醉,无事莫关情。寻梅去,疏竹外,一枝横。与君吟弄风月,端不负平生。何处车尘不到,有个江天如许,争肯换浮名。只恐买山隐,却要炼丹成。
31、于是作者猜测,她们是“未肯”离开。读者也会联想,到底是因为留恋这里的幽静氛围?还是由于舍不得辛勤培育她们的主人?
32、朱熹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他可以说是一个全才型人物,他在理学、哲学、诗词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著名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出自朱熹之口。
33、朱熹认为讲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们学优出仕后忘却初心,而是要培养德才兼备、廉洁正直的人才。这种思想在八百多年的延伸发展中,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和精神根基,对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4、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祗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缘。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朱熹的名言忆秦娥梅花发,寒梢挂著瑶台月。瑶台月,和羹心事,履霜时节。野桥流水声呜咽,行人立马空愁绝。空愁绝,为谁凝伫,为谁攀折。
35、诗人喜欢结交朋友,也爱好游山玩水。他的朋友遍及天下,大家都仰慕他的学识,愿意聆听他的指教,即使与他在一起畅游,也觉得大开眼界。有一次诗人在朋友的陪同下一起登山,山虽然不高,可是因为山路崎岖、林木密布,而显得非常幽静。
36、 朱熹生前对家乡不胜怀念,曾两次回归婺源故里。绍兴二十年(1150年),朱熹二十一岁,在中进士不久回故乡扫墓。淳熙三年(1176年)三月春,朱熹四十七岁,再次回故乡扫墓并讲学。为了寄托乡思,他曾写下下面这首诗,至今也还是感人的。
37、他赶至杭州,正值宋军失利,朝廷派人议和,朱熹仍强烈反对,在孝宗接见时连上几道奏章,慷慨陈词。孝宗有感朱熹的忠心,命其为开学博士侍次,此职非其所长,未免有点讽刺。朱熹乘机面见张浚,提出北伐中原的具体想法。但不久张浚罢相,出任外地,病死途中。朱熹专程赶至豫章(今南昌)哭灵,痛惜抗金受挫。此时朝廷内主和派势力猖獗,金兵渡过淮水。朱熹对此忧心如焚,但难有所为。隆兴元年(1163年),朱熹回福建崇安,临行前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夫沮(阻)国家恢复之大计者,讲和之说也;坏边陲备御之常规者,讲和之说也;内(拂)吾民忠义之心,而外绝故国来苏之望者,讲和之说也……尖锐地抨击了那些议和投降派。
38、朝昏一俯仰,岁月如奔川。世纷未云遣,仗此息诸缘。
39、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40、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 大体由理气论、心性论和格物致知论3部分组成。
41、淳熙第二年(1175年),与陆九渊为首的另一学派在信州(今上饶)鹅湖寺相聚,就两学派之间的哲学分歧展开的辩论。淳熙五年(1178年),经宰相史浩推荐,朱熹出任于南康(今江西星子县)知军。八年三月至八月,朱熹任江南西路茶盐常平提举,来到抚州常平司官邸。在任期间,他募集钱粮赈济灾民,百姓得以安生。拟调直秘阁,他以捐赈者未得奖赏不就职。宰相王淮以浙东大荒,改荐朱熹为浙东常平提举。待捐赈者得到奖励,他才赴绍兴就职。后官至秘阁修撰、焕章阁待制兼侍讲。
42、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生于1130年,死于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逆翁等,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朱熹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43、既然桃树是种植的,那么必然有人在此活动,令人想到这里可能有一位隐居的高士,但是作者却避而不谈。第三句没有续写桃树,转而描写残花。“烂红纷萎地”,地面上有很多落花,经过风吹雨打,早已显得糜烂不堪,令人怜惜。
44、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再次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
45、为谢良佐编了《上蔡语录》,还为他的父亲朱松编了《韦斋集》。朱子还有一部与友人合作的著作《近思录》。这是他居丧期间在寒泉精舍为母亲守墓时与吕祖谦共读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的著作,共同编选而成。这是一本被称为“我国第一本哲学选辑之书,亦为北宋理学之大纲,更是朱子哲学之轮廓”(陈荣捷《近思录详注集评》引言)的重要著作。
46、清初江藩:晦翁是宗孔嗣孟,集诸儒之大成者也。(9)
47、这一单位主要陈列朱熹的著作和书法作品。在朱熹园的岁月里,朱熹一心读书穷理、著书讲学,建立了博大、缜密的理学思想,并著成了后世科举奉为圭臬的《四书章句集注》。当时,许多名噪东南的学者,如蔡元定、游九言、李方子、黄幹等都曾就学于武夷精舍,对理学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8、穿过牌坊,一座古朴典雅的院落静立于此,这便是基地的主体。大堂正门上方悬挂的匾额“学达性天”是清康熙皇帝为表彰武夷精舍对传承理学,培养人才的贡献所赐的。
49、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50、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行为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51、由此看来,朱熹不仅知恩感恩,懂得情义无价,但更知道理之所在,不会一味还人情,不顾原则,不计利害。可以说,朱熹的报恩行为通于情,达于理,算得上中情中理的典范。既不会横遭非议,也不会引人注目,还可以磨炼恩人子孙的心智,培养其为政本领,可谓一举三得。
52、朱熹的报恩行为通于情,达于理,算得上中情中理的典范。既不会横遭非议,也不会引人注目,还可以磨炼恩人子孙的心智,培养其为政本领,可谓一举三得。清代名幕汪辉祖娴于人情,达于世故,知道人情往来的重要性,更知道欠了人情不还的可怕后果。所以,中年以后,他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写进家训,特别提醒汪家子孙尽量不要欠人情。
53、南宋词人陆游: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耄,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尚其来享。
54、①当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一精心表达的自然体系时,我们不能不承认宋代哲学家所研究的概念和近代科学上所用的某些概念并无不同。
55、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56、两宋时期,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门人黄斡曾总结曰:“继往圣将微之绪,启前贤未发之机,辨诸儒之得失,辟异端之论谬,明天理,正人心,事业之大,又孰有加于此者。“(《行状》)又曰:“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同上)清人全祖望指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宋元学案.晦翁学案》)这些评价虽属溢美之辞,但真实地反映了朱熹在学术界的地位及其影响。朱熹死后,被谥为“文公“,赠宝谟阁直学士,又追封徽国公等。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自元朝始,朱熹关于经学注释著作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朱熹之言,则成为不能更改的、绝对的权威。易学更是如此。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朱熹真正确立了河洛之学和先天之学在学界的地位而为后世大多易学家所认可。
57、《中庸》“天命之谓性”,朱熹《章句》注曰:“人物之生,因各得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朱熹此解,明显带有理学家的色彩。朱子把“人物之生,因各得所赋之理”称之为“性”,显然他是把“性”作为万物之性。但从《中庸》的论述看,此处之“性”并非涵盖万物,而是专指人之“性”。我们以为先秦儒家所关注、所思考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的治乱,由此而探索、追问的是关于人之“性”,就当时的学术思想言,儒家还没有思考探究万物之性。
58、在人与天、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朱子的思考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朱熹说:“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于天也;既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在此,朱熹提出了天人合人与自然、人与万物和谐统一的关系准则。这既与西方宗教强调“畏天”不同,又与西方科学主义单纯强调“知天”、“用天”不同。“畏天”而不“知天”就会把天看作外在于人的神秘力量,而人则不能体现天的活泼泼的气象,不能受到天的恩惠;相反,“知天”而不“畏天”,就会把天看作外在于人的死物,从而否定天与人的关系,否定天的神圣性。否定天与人的关系,必然会造成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而否定天的神圣性,则会造成人们在精神信仰上失去依托。而朱子说“天即人,人即天”,强调天人合一。人离开天,则无法生活;天离不开人,离开了人,则天无法彰显其气象。这种学说观念,为我们今天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思想资源。
该文章由作者:【admin】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