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图片文案汇编110句

孔子论语图片

1、颜回最好学,子路却是最不好学,他会对夫子强辩饰非,说“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2、闵损,鲁国人,闵氏,名损,字子骞,小孔子十五岁。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品格高尚。

3、子路很聪明,很有才能,在孔子的许多弟子里,他最真率,对孔子最忠诚,经常跟在夫子身边。

4、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5、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孔子论语图片)。

6、子游很认真要好,子夏很虚心自谦。夫子和子游爱开开玩笑,对子夏多鼓励。

7、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8、学“诗”可以启迪心智、陶冶性情,学“礼”则使人行为规范,树立人格,学“乐”则陶冶情操,修身治学。

9、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孔子论语图片)。

10、Confucian 孔子的,儒家的;儒家学说的。

11、译文: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12、从泰山脚下一路向南,行约不足一百公里,便到了山东济宁曲阜的5A级旅游景区——三孔。三孔,即位于山东济宁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在景区入口处,有一块硕大的牌子,写着“背《论语》免费游三孔”的规则。十分钟以内任意背诵《论语》30条,并由评委随意抽取5条释意,或由评委现场随意抽取《论语》一篇者,会得到一份《荣誉证书》,凭证一年内可免费游三孔景区。

13、“士人”者,是有志于学的读书人,是相对基本的层级。而再更高一层,就是孔子所谓的“君子”。

14、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5、The Administrative Idea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Its Current Significance。

16、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17、将己身修养好了之后,要能够推己及人,扩大到影响别人,让别人也可以像自己一样好。这就是孔子的“恕道”,是“成己”亦“成人”的广博胸襟。

18、The Male Tint of Words on Female Problems in Lun Yu。

19、他一再说:“仲尼不可毁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陈亢可说是最无聊的弟子了。

20、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重任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为己任,难道不重要吗?至死才停止,难道不遥远吗?”

21、也就是这个陈亢,对子贡说:你是太谦虚吧?“仲尼岂贤于子乎?”

22、孔子说他“朽木不可雕也”,又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3、心存敬畏,言行高尚,这才是君子立身处世之道。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居于首位,是指敬畏自然,强调天人合一。畏大人,是敬畏有德有位者。畏圣人,是因为圣人之言万古不易。

24、①世道艰难,我个人生活尚可,就是老婆、孩子难负担啊!

25、宰予有口才,他和子贡一样,都会一套一套发议论,所以孔子推许他们两个擅长“语言”。

26、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的研究方面以及古籍的整理和译注方面。

27、  译文曾子说:“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28、从《论语》所载,来探求孔子言“孝”的内涵,亦不外此三者。

2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0、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1、《古文论语》是孔子的后人,从孔家墙壁的夹墙中得到一个古文版书籍。按理来说这个版本应该就是原版的《论语》,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文字已经不认识,并且市面上还流传过伪造的古文版书籍,所以这个夹墙中的版本也不能完全确认就是原版。

32、我很羡慕上过私塾的人,“四书五经”读得烂熟。

33、孔子主张的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34、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35、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孔子从蔡国来到叶国。叶国君主叶公向孔子问政,并与孔子讨论有关正直的道德问题。在离开叶国返回蔡国的途中,孔子遇到一位隐者。

36、陈亢得意说,“问一得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孔子只这么一个宝贝儿子,伯鱼在家里听到什么,不会告诉陈亢。

37、《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智者能看透世事,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去私,所以不忧。勇者不畏困难,所以不惧。

38、冉雍,鲁国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

39、如果你想学习《论语》,诸葛长青推荐你看看杨伯峻先生的翻译版本。

40、New Explanation of the Title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41、“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作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之在《论语》中仅提到过一次,却被孔子称为至德。中庸,并非没有主见,一味做老好人、骑墙派,和稀泥,而是告诉君子做事要懂得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在面临生死抉择,在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不必走极端,进或退,舍或得皆可,这是人生大智慧。

4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3、译文: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

44、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45、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46、《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47、译文:聪敏好学,又能虚心地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

48、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这一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4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50、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51、试译:孔子谈到季氏,说:“在自家庭院里办天子的八佾舞会,这种事情都能忍心做出来,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忍心做出来呢?”

5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

53、试译:孔子说:“周朝取舍了夏商两代的制度,集礼仪文化之大成啊!我遵从周礼。”

5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5、“仁”是无所不在的,说话谨慎也符合其准则;“先难而后获”,不计得失,不惮所难为,“仁”亦在其中。

56、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以上摘书自里仁篇)

57、阳货第十七(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58、介绍: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59、孔子接下就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6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1、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62、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63、  译文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64、ZhugeChangqingmailbox:

65、生活于2500年前的孔子,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化的“珠穆朗玛峰”,是2500年来许多中国人的精神标杆。

66、孔子曾总结“仁”的功效,因为“仁者安仁”,就像山一样厚重不迁,所以“乐山”;仁者心中有不变的准则,所以少私寡欲,“好静”,所以恬淡长寿。

67、虽然孔子自云“述而不作”,却仍有可资探求其思想的作品流传下来。其中口授者,即为《论语》。它是自古以来探究孔子思想最重要的典籍。“仁”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仁”的意念,几乎贯穿在整部《论语》中。可以说,“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也是各方面主张的最高准则,更是人格养成的最高道德理想。

68、③《论语•宪问》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69、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鲁国来到卫国。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绝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离开卫国西行。经过曹国,曹伯阳没有接见孔子。在曹国稍作停留,到达宋国,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五十九岁的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国、宋国、郑国至陈国,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70、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7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72、修养“仁”德的人,除了对己身的要求之外,在面对外部环境时,心中也有一把无形的尺。用此标准,可以客观评断人事,不会纵容“恶”的存在。

73、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这一年冬天,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

74、Learning has relative unattached value in "the analects"。

75、《围炉夜话·第一七六则》说:“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工夫;神闲气静,智深勇沉,此八字是干大事的本领。”

76、再从《论语》中关于孔子的传说来看,他从来没有任何打算,要亲自为后代著作什么东西。还没有听说当时有私人著作的事。

77、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7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的千古名言,因了老师的要求,可谓是烂熟于心。

79、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

80、译文: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81、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82、可见,在孔子看来,做到诚敬的侍奉、名誉的维护、长远的追念和精神的承继,才是真正的“孝”。

83、冉耕,冉氏,字伯牛。中国春秋时代末(前544年~前439年)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之患病早逝,孔子十分难过。伯牛与颜渊、闵子骞、仲弓同属孔门十哲的德行科哲人。

84、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85、翻译: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86、“仁”是要时时刻刻自我警惕。性格上“刚、毅、木讷”,“近仁”;言行表现上“巧言令色”,则“鲜矣仁”;所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无时无刻都要以“仁”为准则。

87、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受到人们的奉祀。

88、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四十岁,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自称四十岁不疑惑。

89、《论语》中,孔子提醒人们不要执着美食享受,要把精力放在追求道德仁义君子之道上。

90、The Application of Corpus in EFL Teaching。

9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92、自少年时代即读《论语》,一些警句名言,铭刻心扉,影响我一生行为准则。而今重书《论语》,一字一句仍在心头激荡。

93、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94、政论语篇构建的模糊手段及翻译策略。On Fuzzy Wording in Political Text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95、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96、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97、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98、泰伯第八(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99、孔子不由得说,“回也非助我者也”,因为他没有反应。孔子只叹恨“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100、  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01、无论任何品德,都可用这项“忠恕之道”,所以它是可以“一以贯之”的道理。

102、实际上,西汉末年,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尚书》、《礼记》、《诗经》、《易经》、《春秋》等,所有经典古籍中。由此,西汉末年还出现了一个历经后世几百年的“古今文经学大战”。古文经学派称今文经学派是“秦火余孽”,是“抱残守缺”,今文经学派痛斥古文经学派是“沽名钓誉”的“造假者”。《论语》的主要内容《论语》以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行为为主要内容,涉及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方面,阐述了个人修为与治国之间的关系,为立志于大作为的读书人,指出了个人晋升的阶梯。

103、There is internal logic in Xue Er of The Confuncian Analects。

104、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五十五岁。春天,齐国送八十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105、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06、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同年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三天,见鲁哀公,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恒,没有得到支持。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107、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孔子开办私人学校,当在此前后。

108、试译:孔子说:“射礼的要旨不在于中靶,动用劳役也要各尽所能,这是古代的规矩。”

109、鲁国是讲文化的礼仪之邦。陈国的司败,就问到鲁昭公知礼不知礼。孔子站在国家立场上只能说,那当然知礼。孔子讲了这话就走了。

该文章由作者:【admin】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