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原因精心整理87句

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原因

1、“绝绝子”——什么意思?就是“绝了”。那为什么还要重复呢,是怕人听不到吗?

2、这样的政治米姆曾大量存在于中国互联网。欺压百姓的城管、肇事逃逸的官二代,戴名表或“悬浮视察”的领导,这些社会热点都催生过形形色色的恶搞段子和图片。而2008年左右进一步加剧的网络和媒体管控引发了一系列网络神兽的诞生,“草泥马之歌”曾红遍网上的大江南北。研究中国媒体的学者孟冰纯把此起彼伏的网民恶搞比作巴赫金笔下的欧洲中世纪狂欢。她认为,这些以粗鄙和搞笑为特点的数字狂欢令草根得以集体嘲讽和玩弄权力,真实世界中的秩序被暂时搁置。网民对时局的隐性批评和集体的身份建构都融入在这些恶搞和文字游戏里。

3、   同时,此类异化的语言形式往往会导致错误地表达习惯,会弱化儿童和青少年对主流文化中语言的规范使用,也容易激发公众对于相关议题的视角单一化,激化非理性情绪,甚至产生语言暴力。(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原因)。

4、同时,在互联网霸权的背景下,网络新闻标题除了要满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要求外,还需拥有后现代网络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求新、求异”的要素。“X人”自身半填充式的结构可以使其通过调整“X”的内容来适应新闻类文体,满足网络读者追求新颖的心理。一些网络新闻作者也开始尝试将这一形式加入新闻标题,如:“你是广告人,他是航天人,我是打工人,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百度网)通过百度按照关键词“X人”于2020年12月31日进行抽样搜索,发现变项X大多为动词性和名词性词组,相关内容搜索结果列举如下:打工人70100000条,工具人55200000条,干饭人15300000条,上学人69900000条,考研人53900000条,熬夜人2700000条,尾款人11200000条,搬砖人13900000条,期末人6710000条,算术人4710000条。以上词条数目表明这一新兴模槽在网络语言文化中使用广泛,从中可以窥见一些时代的情绪:追逐前沿、新潮文化的年轻群体,正用契合其自身的语言体系“打工人梗”,以表情包、搞笑视频等诙谐无厘头的形式,传达一份自嘲式的鼓励。

5、这样的转变也许有年龄因素的作用,意即恶搞和围观的主要是“忧国忧民”的七零后、八零后,他们逐渐因为工作和家庭等原因淡出了网络;吐槽则属于力求搞笑、衣食无忧的九零、零零后,他们的声音正愈发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主流。本文并不打算如此本质主义地谈论和解释网络流行语在过去八九年间的变化趋势。正如围观和恶搞依然在中国互联网上时有出现,笔者想要“大胆揣测”的不是一种绝对的转变,而是如语义本身那般不易察觉、回过头看却切实存在的流变;原本的意思并非彻底消失而是衰退。比如“同志”、“小资”等词语从革命年代到当代中国的语义演变。

6、形象传神在网络中,网民们还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象形创制了许多极为生动形象且风趣幽默的表情和动作的图形,用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来模拟现实交际。这些网络符号在电脑屏幕上构成了一张张卡通式的脸庞,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使网络聊天具有了近距离交际效果。

7、网络流行语生成的语言学动因——语言经济学原则

8、恩是的,“绝绝子”的泛滥,足见广大网友多么想狂烈地释放情绪,一个“绝了”都不够,非要“绝绝子”,甚至“绝绝绝子”……这不是傻逼这是什么。(网络流行语流行的原因)。

9、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词语的创新显得越来越迅速,无数新的词汇和语言在网络上产生,旋即又被新的流行语所代替。语言成为了网友们自我调侃、疏解情绪的重要方法。但网络流行语往往昙花一现,一夜之间红遍全国,又在一夜之间悄无声息是网络流行语生存现状的真实写照。究其原因,是因为新兴的社会事件分散了大众的注意力,导致原有使用人群发生变化,瓦解了原有语言的使用环境,使得原有网络流行语失去继续生存的空间。同时,网络流行语的昙花一现也证实了大众语言的日益退化,大众在试图用网络流行语表达思想情感的同时,也逐渐陷入语言退化的怪圈。

10、释义:996工作制度,是一种延长法定工作时间的工作制度,指年轻人每天工作从上午九点到晚上九点下班,总计工作十小时以上,且每周工作六天,代表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盛行的加班文化。

11、首先,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5G时代,如何快速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答案显而易见,网络。外国学生大都是“时代的弄潮儿”,新媒体互联网对他们的影响可见一斑;作为互联网文化的代表,网络流行语更是影响深远。

12、胖虎的建议是,不是必要,但是以同样的线索组织全文,答案肯定会看起来更加“顺滑”,在下一步中我依然会提供一个思路给大家参考,这个参考思路就是以同样的线索,贯穿“机制”和“原因”两个问题的。

13、生动形象。网络语言中包含很多生动形象的表情及动作图形,网民把它们用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网络符号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使网络聊天具有了近距离的交际效果。  

14、中国2019-2020十大网络流行语选自《中国日报》网络版

15、  文娱报道展现互劝趋势。过去,文化娱乐报道关键由平面媒体和电视、电台传输给受众,互联网出现后,更多的文娱报道在网络、纸质媒体和电视、电台之间互动,既能够点对点传输,即网络一纸质媒体、网络一电视、电台一网络,又能够点对面传输,即网络一受众。

16、驱动网络流行语不断变化并向前发展的内在原因之即语言的趋同原则。每当新的网络流行语被创造、生产出来,必然要经历一个被选择、被淘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一部分语言会被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于是固定下来,并逐步融入现有的话语体系当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会短暂流传一段时间,之后被摈弃,直至最终消亡。这种语言淘汰更新的过程就好比大浪淘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些后加入网络的语言使用者们完成和实现的,这些使用者初入网络时,为了尽快适应网络社区中的虚拟生存,必然会加快熟悉网络上通用话语的速度,以期达到顺畅交流的目的,而在交流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就是那些既定的网络流行语,因为在交流中,人们原有的语言表达习惯和表达方式很难在网络交流中被多数人认同和接受,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一面将原先的小群体用语摈弃,另一面对既定用语加以认同和强化。管理经济学之父——爱德华·拉泽尔(EdwardP.Lazear)曾经在论证语言与文化关系时提到语言趋同现象,他认为,日常生活中,那些少数语言群体往往表现出学习优势语言群体语言的倾向。笔者认为,人类正是在时间的积累中不断对语言加以摈弃和强化,并在二者的交替过程中造就了网络流行语的动态发展态势,最终实现了对优势语言的趋同。

17、多读书是很重要的,只有多看一些书籍,才能让自己的文化水平比较好,才能积累越来越多的知识,让自己看起来是很有收养的。在与别人交谈的时候会留下比较好的印象,而不是特别的浮躁。网络流行语是一些新型的词汇,并且总是在不停的变更,根本不需要去记,即使不理解也是没有关系的。这只是一种没有用的东西,是对于传统文学的一种扭曲,是很难登大雅之堂的。

18、各行各业中有被不同行业使用的专用词汇,也会被拿来当流行语

19、接下来,来看看这道典型的题目应该如何作答吧!

20、所以,即便我个人并不喜欢“凡尔赛文学”和“人类高质量男性”这样的流行梗,但我依然认为这两个破梗还是有社会价值的——因为这两个词已经丝毫不掩饰现实社会里巨大的阶层分化和阶层差距。

21、现在是娱乐至死的社会,网络更是如此,大家上网十之八九是来找乐子的,只要够可乐就有流量,如“军用张召忠民用黄旭东”

22、是的,于是就有了下面形式相同,但含义不同的另一个梗——

23、最典型的例子,早些年的网络流行语“我爸是李刚”,被广泛传播恶搞,但你我都知道这是在讽刺阶级强权。

24、于鹏亮,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25、语言经济学(EconomicsofLanguage)最早属于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是基于教育经济学、西方人力资本学说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雅各布·马尔萨克(JacobMarschak)在1965年提出的学说。他认为,人类的语言具有与社会其他资源相类似的经济特性,包括费用(Cost)、效用(Util⁃ity)、价值(Value)和效益(Benefit),并在此基础上推断出“经济学与语言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的结论。这一学说后来被加拿大经济学教授弗朗索瓦·瓦尔兰科特(FrancoisVaillancourt)和瑞士经济学教授弗朗索瓦·格林(FrancoisGrin)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完善,在以索绪尔(F.deSaussure)为代表的语言经济学思想中,语言价值论和经济学中体现省力原则(LeastEffort)的有效选择论,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成为语言经济学的核心原则,这些理论和原则充分体现了人类言语在运用中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经济学驱动原理,即效用最大化。

26、个人认为,所谓网络热词和梗,不过是一帮无聊人士发起的一窝蜂式的狂欢,顺便带动同样精神空虚的人一起发疯,这种东西以惊人的速度新陈代谢,并且无穷无尽,喧闹之后徒留一片心灵的狼藉。其中的笑点,更是在贫瘠之地掘地三尺挖出来的穷开心傻乐呵,而它正在不断侵蚀着我们正统文化中的幽默与智慧。

27、词意迁移语言。指网民在求新、求异、求趣味性等各种心理需求的驱动下,将现有的各种语言素材做重新解释和表述,使原有词意发生转换的一种表达方式,比如“触电”原本是指人或动物在触及电流后可能会引起的体内各种器官原有机能失常的现象,而在网络语境下则表达人们首次接触某一领域,再比如网络流行语中将“蛋白质”作为“笨蛋、白痴、神经质”三者的合并简称等等。

28、  文化交流引发重视,表现这一点的流行语有“中法文化年”、“环球嘉年华”、“香港迪斯尼”、“文博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展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29、流行或者时尚,用罗永浩的话说,所谓时尚就是为了让你的上一辈血压上升。这些流行语只是新生代表达和老一代不同的一种手段,最后会被再下一代给埋葬掉,剩下的才算是经典。

30、举例:问:你是什么垃圾?答:可回收垃圾。(自嘲)

31、当然,最让我感到恶心的网络流行语,依然是去年我就批判过的“太好哭了”。

32、网络语言往往与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相联系,具有极高的传播度“。X人”结构简单,简洁明了,适用语境广泛,与热点事件相结合,如上文提到的“双十一”购物节,衍生出许多新词,并能够准确表达语义。现代网络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人们广阔自由的表达空间,在追求创新的网络交际过程中,网民在语言的使用上手段灵活,对已有词语进行再创造和再使用。且随着名人效应等多方面的影响,人们在创新与从众两种心理之间找到平衡支点,争相复制、传播各种最新的网络语言表达模式,对新词新语运用自如,遣词造句更加自由和富有个性,使得“X人”大行其道。

33、从表现内容看,一方面网络流行语不断带给人们新鲜的感受,不但增加了网民的词汇库、提升了精准用词的可能,也给人们增添了不少乐趣,另一方面,网络的出现推动了虚拟社区的形成,人们有了讨论公共事件的平台,又由于网络交流自由轻松,人与人的交流很容易碰撞出新的火花,于是网络上开始大量出现新的公共生活类流行语汇,如“欺实马”、“我爸是李刚”、“钉子户”、“卖身救母”等等,这些流行语汇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传统语言的词汇。

34、一个时间段内一夜成名的各种词语源:如春晚之后必会出现几个流行语

35、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在网络虚拟社区中交流的工具,就语言经济学而言,这种工具的形成方式体现了语言经济学原则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即省力原则。1949年,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治·金斯利·齐普夫(GeorgeKingsleyZipf)在其著作《人类行为与省力原则》里,第一次明确提出“人类行为普遍遵循省力原则”观点,并进一步阐述: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时会感到“两个不同方向的力,也就是单一化的力以及多样化的力在共同作用,一方面希望简短明了,另一方面要让人理解,使得每个概念都可以用一个对应的词语来表达,使听者理解起来最为省力。”此外,语言价值论学说的代表人物索绪尔曾在其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阐明了语言所具有的组合与聚合关系,他认为,人类在语言的创造和运用过程中集中体现出经济学里的效用最大化驱动原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省力原则。目前,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方式和结构恰好体现出了简明、易懂这样一种省力的原则,具体示例如下:

36、从这个角度,十多年来,我从来都不反对网络流行语和网络梗。因为每一个网络流行语能够广泛传播的背后,都在折射真实社会的脉搏。

37、不知从何时起,那些带有明确的针砭时政含义的网络热词变得越发少见。当上述那些曾经的热点词汇逐渐被人们淡忘,“恶搞”和“围观”似乎也变得陌生起来。取而代之的是“吐槽”;这是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为赋搞笑强说愁”的调侃态度,多数时候没有明确的事件指向,时常带有“然并卵”式的玩世不恭。就好像,中国网民突然发现,围观和恶搞了那么多年,然而并没有什么用。还不如将槽点以尽可能狂欢的方式发泄出来。看看B站的弹幕就能领悟吐槽的真谛。

38、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间在语言上留下“辙痕”。新表达、新句式、新修辞为开放的语言系统注入生命力,有时甚至沉淀为常用语。但同时,流行语也难逃“流失”命运。沉淀与流失,是语言流变的自然过程。

39、但并非所有的网络流行语都是有意义的,过去如此,现在也是。甚至连无厘头都算不上。

40、那么,我们接受着时代的变革是否要永远追随潮流,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当然不喜欢这种行为,但是请注意,我并不是在指责他们。说实话,这并不是他们的错。

41、符号图形语言,如“:)”、“:-)”、“^_^”等等。这些常见的符号图形语言类似中国象形文字的构词方式,虽然脱离了文字本体的意义,却具有可以超越各种不同语言界限的、普适性的意义。

42、   肖悦,毕业于延安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任教于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孔子学院本部。

43、网络流行语成为大众表达情感与宣泄压力的重要渠道,也折射出大众渴求新知、彰显个性、减压宣泄等复杂的社会心理。

44、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承载的是网民的群体认同和心理需求。我懂的梗你都懂,那我们就是一路人。曾经看到过一个说法,网络流行语就是我们这代人的“社交货币”,简直再形象不过。

45、网络流行语它一大部分只能说的现代的语言产物,但它并不是语言的进步,有些甚至可以说是现代言语中的一些糟粕。大量的使用这些网络流行语恰好体现了我们语言表达力匮乏,也使我们的表达力下降。特别是“卧槽”这一词,我觉得它是最糟糕的网络流行语之一。

46、一个时间段内大家获知的各种语言形式:类似现在有的咆哮体啥啥啥

47、再提醒一句,两个落脚点代表有两个问题需要回答,千万不要漏掉哦。

48、其实很简单。我们所追逐的不是流行语,而是一种认同感和优越感。一个词火了起来,立刻把它用到日常生活里,很多人正是凭借这一点来表现:看,我是一个多么紧跟时代潮流脉搏的人。

49、只不过我感觉现在这样的无意义网络梗太过泛滥了。

50、通过以上对具体示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总是在尽可能地简化自身结构,并力图在最短时间内传达出最大的信息量,实现最优化的表达,体现出了语言经济学原则中言语配置最优化的诉求。

51、从表现形式来看,网络流行语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网民在互联网上交流时生产了很多极具创新性的词汇,比如许多一字词的发明:“弓虽”为汉字强的拆写形象,指特别强,有赞赏和感到震撼的意思;“囧”是象形造词法,本义为光明,由于其字形外观类似一张失意的人脸,读音又与窘字相同,因此在网络上被赋予郁闷、悲伤、尴尬等含义,此外“神马都是浮云”中的“神马”并非神奇的马,而是“什么”的谐音,与虚无飘渺的浮云组合起来,既有一种无从把握的脱力感,又带有洒脱和超然的意蕴。

52、网络流行语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针对其功能与影响研究者有以下代表性观点。方毅华等人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适应网络传播特性、彰显草根文化、引发社会思考等正效应,同时具有形成网络语言暴力、影响语言规范化等负效应。甘露在《热点新闻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一文中分析了网络流行语对社会和语言文化的影响,认为其加速了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推动了新闻事件的发展和信息公开,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在语言文化方面,活跃了民间语文生活,影响语言文化发展方向,容易给部分人群造成理解障碍。盛若菁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树异于人的先锋意识,反映了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和社会心理的表达诉求,对个体社会化存在着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53、须得先声明自身背景,我是一名20来岁的90后,应该还算是年轻人吧,在过去十多年里,作为网络冲浪达人,我一度以为自己也算是奔在网络流行文化浪尖上的那嘬人,毕竟,过去多年来,咱也是个破梗收集者。

54、然而正如社会语言学者李明洁所言,三四年间“屌丝”一词的涵义不断外扩,它的草根本义逐渐丧失。外扩不仅来自中产乃至高富帅们对屌丝的戏谑性使用,也来自商家对这一概念的热炒——“屌丝经济”、“得屌丝者得天下”,还有在形象上明显趋向白领的网剧《屌丝男士》等等。这样的语意外扩使得“屌丝”一词进一步脱离真正的草根——数以亿计的打工者;另一方面,它幻化为一种品位和消费上的缺失,一种相比之下的不足。

55、与其在网络上冲浪,去看一些梗的来源,或者理解一些缩写语,还不如趁这个时间多读一读古诗词或者有哲理的书籍。通过看作者写出的古典名著,就能理解他们的思想,也能让你自己的境界得到升华。现在的生活节奏是很快的,网络上的新闻更新速度也特别的频繁,但这都与个人的生活没有关系。每个人只需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就是很不错的,也能让你在现实中与人进行友好的交流。

56、这部分一定不要忘了,要回答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机制,二是原因。接下来的答题思路以网络流行语流行过程中的不同要素为线索,即创造者(传播者)、网络流行语本身、网民以及外部环境。

57、这段例文看起来平平无奇,实际上写完这一段,你已经完成了许多任务了。

58、回答原因时,就要重点论述网络流行语以模仿的特性吸引网民再创造……

59、艺术作品是对现实生活进行高度概括的艺术化表达,是传达大众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艺术作品也为网络流行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始素材,网友们将艺术作品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以恶搞为主的二次创作,便形成了极具搞笑风格的网络流行语。

60、“XX子”——如“静静子”,一般表示人名。

61、最后总结一下:网络文化是一个时代文化变迁与发展的象征,是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印证,我们不应该将网络用语视为毒瘤。应该接受和正视他们,并且利用好这些新兴语言体系所带来的文化进步。再者,我们的传统的主体文化生命力强盛,不会因为新兴文化的出现就衰落下去,所以不必担心网络用语会取代主体语言系统!

62、   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可以增加课堂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但网络流行语不能作为教学重点。

63、释义:指有才的女孩像一个宝藏,需要你去挖掘,了解越深越能发现她的闪光点,也越喜欢她。

64、但是在这一步大家可能会有的一个疑问是,“凡客体”和“陈欧体”这两个词算关键词吗?在组织答案是应该占多少比重呢?

65、释义:即我太难了,指说话人遭遇不顺、经历挫折时的沮丧、失落心情,表达了当代人对于生活困境所产生的焦虑和无力感。

66、第一批90后已经XX;打Call;中年油腻男;小鲜肉;戏精;凉了;diss;小奶狗;绿茶婊;太皮了??

67、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语言变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不同于现实生活语言的特殊的符号系统,这一系统具备以下流行性特征:

68、比如,“拿来吧你”——我如果礼貌一点,可以说这个梗借用了鲁迅先生提到的“拿来主义”,但如果我不礼貌,我认为这个梗无非就是满足了中国人总是不好意思向别人提要求的矫情姿态。

69、所以我的问题是,好端端的中国人名你不好好叫,非要“哈日”取名,有意思吗?既然如此喜欢日本文化,那为什么前不久你们还因为民族感情对伊藤美诚恨之入骨呢?

70、川大真题解锁04:传媒力量的变化对社会的影响作用

71、一个词汇量只有100个的人,很难理解词汇量达到1000个的人是如何思考这个世界的。这两种人完全生活在不同的两个世界里。因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程度,取决于他们的语言能力。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爱”、“溢满”、“世界”这三个词的意思,那他永远也理解不了什么是“溢满爱的世界”哪怕他就身处在这样的世界里。

72、这一组网络流行词,几乎完整展现了过去十年中国青年的社会群像。

73、释义:“柠檬成精”,指一种自嘲式表达,对他人从外貌到内在、物质生活到情感生活的多重羡慕,多用来形容被别人的浪漫爱情甜到不禁羡慕的复杂心情,与“酸”相同。

74、   网络流行语只能投射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并不能代表时代全部。

75、网络流行语往往引发类推效应的产生。一个经典流行语的背后往往追随着一系列类似的用法,从而形成一个词族或语族。比如人们在网络流行语“很好很强大”的基础上又造出了“很傻很天真”等新的流行语;从“哥抽的不是烟,抽的是寂寞”类推出“哥玩的不是游戏,玩的是寂寞”等。类推性使网络流行语不再只是为了表达某一特定感情而造出来的新成分,而是成为一个所指宽泛、具有极强实用性的语言,从而实现了更广泛的传播。

76、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流行语走过二十年的历程,从最初的不为大众所接受和理解,到如今已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部分被官方话语体系认可和接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逐步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生活方式。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生的语言表达方式、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过程、动态发展态势都符合语言经济学的相关原则,具有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自己独有的特殊符号系统,即网络流行语独特的流行特征。

77、举例: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请注意交通安全。

78、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女权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想与西方批判理论的语言学转向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语言不再被简单地视作人们用来表达内心想法的简单工具,而是潜移默化地形塑着我们的主体性——意即感知世界和采取行动的方式。因此,语言和历史一样,是胜利者的产物,是社会权力斗争的载体和痕迹。例如,在西方资本主义的话语体系里,共产主义始终等同于独裁、暴政甚至是法西斯主义;而女性在传统上总是柔弱的,顾家的,依附于男性的。当然,社会秩序和霸权(hegemony)的维稳不可能仅仅建立在语言符号之上,而是暴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辅相成的结果。

79、简练省时。网络语言往往都是短小精悍,用起来快速方便,可以少打很多字,为网民节省了许多宝贵时间。  

80、当你和99%的人思考着同样的问题,说着同样的语言,那就不是优越,而是平庸。每个人感知世界的方式不同,也就应该有独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那么,首先就需要建立一套具有个人特点的表达方式。当你已经养成了不断思考的习惯,只把流行文化仅当成偶尔的调剂即可。

81、模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基因,以一种非遗传的方式,通过模仿一些思想或观点进行传播。网民将“X人”体引入日常生活,于琐碎细节处制造快乐。在模因的作用下,词语和句式得到复制,创造新词语、新句式的创意也得到复制,从而形成了人与语言的互动模式。新兴“X人”作为语言模因,其本身具有较高的保真度。人们在此结构基础上进行改动创新,由熟悉推向陌生,使之不断与时俱进,从最初的“打工人”到后来“干饭人”“工具人”等,新兴“X人”结构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迅速衍生出不胜枚举的词群。

82、算术人,来源于“双十一”的优惠模式,消费者为选择最优的方案,需进行大量的计算,这类群体被称为“算术人”。

83、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原因、另类元素、娱乐特点、所设内容甚至是消极表达,都折射出青年群体的思想状况、价值取向和心理机制。

84、“城会玩”是“你们城里人真会玩”的缩写,使用场景多为当遇到新奇、前卫的事情时表示感叹、惊讶等情绪。“城会玩”的出现或许恰好印证了城乡二元对立结构深入人心,以自嘲的口气来自谦是村里人而看不懂,潜意识里仍然是将城里人与乡下人的身份隔离。

85、如果是这样,那我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网络流行语的诞生,绝大多数时候就是有特定场景的,比如那句“真的吗?我不信”,便来自鲁豫的灵魂采访,之所以能成为热梗,多少是通过戏谑的方式来讽刺鲁豫式的不合时宜(低情商)提问。

86、这类研究主要从传统舆论学研究的视角,将网络流行语生成和传播中网民的意见情绪表达等同于社会舆论的表达,往往以个案为主,在对个案剖析的过程中分析网络舆论生成规律,但其中分析到的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社会问题值得关注。天津社科院舆情研究所姜胜洪以2009年度网络流行语为例,认为网络流行语不仅描绘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权利焦虑”,而且流露出网民对公权的质疑和讽刺,以及对关乎公共利益的真相的期盼和渴求。笔者在《理解网络文化》一书中提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深层社会原因,它是深层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情绪在网络上的反映,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矛盾激化、弱势群体权利保护不足、政府公信力不足、核心价值缺失、释压渠道不足等问题。

该文章由作者:【admin】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