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名言以史为镜精心整理50句

魏征名言以史为镜

1、玄武门守将常何原是李建成的心腹,已经由李世民晓以利害,将其收服,答应愿为李世民效力,但李建成并不知实情。

2、译文:(用兵之道在出奇制胜):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如同山丘一样不可震撼,分散的时候又如风雨一样无处不在,行动像闪电一样迅速,动作像鹰鹘一样凶猛。

3、译文: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4、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5、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南史·徐勉传》

6、原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魏征名言以史为镜)。

7、(解析)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8、贞观八年(634年),陕县丞皇甫德参上书触怒了李世民,李世民认为这是毁谤。魏徵进言说:“从前贾谊在汉文帝时上书,曾说到‘可以为帝王痛哭的事有一件,可以为帝王长叹息的事有六件’。从古以来上书奏事,往往言辞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动人主的心。言辞激切就近似毁谤,陛下你应该仔细想一下这样的事对还是不对。”李世民觉得魏徵说的有道理,下令赏赐给皇甫德参帛二十段。

9、出自:《旧唐书·魏徵传》,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10、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也会有一次收获——这就告诉我们,为人切不可自诩聪明,也没有资格轻言他人“弱智”。

11、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魏徵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页遗表,才刚起草,字都难以辨识,只有前面几行,稍微可以辨认,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恶人国家就衰败,公卿大臣中,感情有爱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见他的恶,自己爱的就只看见他的善。爱憎之间,应当审慎,如果爱而知道他的恶,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恶不犹豫,任用贤人不猜忌,国家就可以兴盛了。’遗表的大意就是这样,然而朕思考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徵所说的这些过错。公卿侍臣,可以把这些话写在手板上,知道朕有过错一定要进谏。”

12、尉迟敬德告知他:“李建成、李元吉反叛,已被秦王李世民诛杀,”并进谏道:“请陛下下诏,令秦王主政,以收拾局面。”

13、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表现出了杰出的才能,深受父亲李渊的喜爱。

14、如果你还在口头上念念有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如果你还只是在心中反复吟咏:“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只知“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而不划起行动的桨,扬起奋斗的帆,那真的只能“空悲切”了。去吧!“事要去做才能成就事业,路要去走才能开辟通途”,去行动,去攀登,才能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成功豪迈。

15、句意:唐太宗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16、这个时候,如果还是一再忍让,就只能对自身不利。

17、(解析)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8、(解析)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9、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20、这就话的意思是: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单方面的话,就分不清是非,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现在这句话已经成了一个八字成语。

21、21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

22、同年,河北一带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旧属因玄武门事件搞的人人自危,李世民派魏徵前往河北进行安抚。路上魏徵正好碰见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被押往京城,魏徵让将二人释放,仍旧任命官职,这样河北太子旧属才会相信李世民是真的要赦免他们。

23、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24、《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25、25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金史·世宗上》

26、第二天,李世民就在宫城的正门玄武门布下伏兵。

27、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战士死伤数千人,战马损失十分之七他深深悔恨这一举动,不禁慨然叹息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立命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徵,又重立纪念碑。

28、李世民一见到他,就非常生气地责问道:“你为何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

29、后来,在李世民的劝说下,父亲李渊决定出兵攻打隋朝,他被父亲授予了很重要的职位,负责指挥统领右三军。

30、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将李建成、李元吉等诛杀。李世民听说魏徵以前经常劝谏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别的地方去,李世民派人把魏徵带问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徵回答说:“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李世民见魏徵说话直爽,没有丝毫隐瞒,于是赦免魏徵,并用魏徵为詹事主簿。

31、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汉书·高帝纪上》

32、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33、魏征也常常在唐太宗有些许过失的时候对他直言不讳。他常常提醒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可以拥护你,成就你的功业,当你不爱惜人民时,他们同样可以把你推翻。所以,唐太宗也是时时刻刻战战兢兢地治理国家。

34、贞观七年(633年),魏徵代王珪任侍中,尚书省长期积压没有判决的诉讼案,李世民命魏徵秉公处理。魏徵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则,依实际情况处理,大家都心悦诚服。

35、当见到李世民时,书生竟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

36、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

37、李世民已率数员大将在门内等候,李建成见机不妙想夺门而出,奈何城门已被常何关闭无法脱身。

38、出处: 《旧唐书·魏徵传》,唐贞观十七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39、  一代名君李世民,以史为镜,购镜图治,使大唐在纷乱的战火后能够得以休养生息,繁荣经济。重用魏征,终创“贞观之治”。继后用史实写出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千古名言。而同为君王,有的却沉溺于声色犬马,花天酒地,一掷千金,醉生梦死,最终只得拱手让出大好江山,空唱“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之歌,以史为镜,富国强民,方为社稷之大计。

40、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41、"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段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的故事。大臣魏征,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见,经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见,唐太宗也因为能听取正确意见,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唐朝出现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魏征病死后,唐太宗痛哭失声,非常悲伤,下令为魏征立碑,亲自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太宗时常想念魏征,感叹的对群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他把魏征比作是一面镜子。

42、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43、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44、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元史·刘斌传》

4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46、(解析)当官的人应该廉洁公正,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为贪财而丧身败家。

47、(解析)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空想无益,不如实际行动。

48、译文:当官的人应该廉洁公正,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为贪财而丧身败家。

49、总体而言,唐太宗所强调的,更多的指向内省,更多的指向“明心见性”,更多的指向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之仁”,更多的指向孔子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更多地指向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更多的指向孟子的“反求诸己”,更多的指向朱熹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该文章由作者:【admin】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