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ppt精心整理81句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ppt

1、(评析) “出则事公卿”,是为国尽忠;“入则事父兄”,是为长辈尽孝。忠与孝是孔子特别强调的两个道德规范。它是对所有人的要求,而孔子本人就是这方面的身体力行者。在这里,孔子说自己已经基本上做到了这几点。

2、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3、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5、(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6、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8、大意: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9、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

11、译文: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没有,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劳神无所得。”

1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3、史书上记载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于是各国诸侯纷纷前来学习。这段时间孔子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自然非常快乐。面对失望时,他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然而,就在孔子想进一步施展抱负使鲁国强大时,由于触动了权贵的利益,他在鲁国的政治生涯结束了。面对理想与追求的受挫,孔子选择了不放弃,于是他开始周游列国,寻找志同道合的明君。面对绝望时,他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碰壁,现实是如此令他绝望,但孔子选择了坦然面对。他曾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同学们,这就是《论语》,今天读来依旧能够带给我们生命的启发和生活的智慧。仁在其中矣,面对经典,面对生活,让我们一起不断地“学而时习之”吧!

14、注释:三军:军队的通称。匹夫:普通人,指男子汉。

15、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8、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20、    中国人对孔子的记忆,大多是他的一些话而不是他这个人。这个人,由于被历朝历代供奉了一千多年,也就失去了一个活生生的他。

21、这一段话在后世常常被追求真理的人所引用。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在于人类能认识世界,能掌握自然规律,并能利用掌握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所以“闻道”很重要。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否则纵然高寿八百年,不得闻道,亦枉然为人。

22、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2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2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7、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2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29、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30、《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版)为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部编版"教材,分为六三制七年级上册和五四制七年级上册,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31、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32、字词解释: 故:旧的知识,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可以凭借。 以:凭借为:做,成为。

3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4、译文:子夏说,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做到这两点,仁这个学问的中心就有了。《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是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通行本《论语》全文共20篇。《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35、大意: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

3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7、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

3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39、师:很好。孔子既告诉了我们要怎样面对穷困的境遇,还告诉了我们该如何对待财富。你再给大家明确一下孔子对待富贵的态度。

40、(译文):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有机会付诸于实践,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

41、解释:礼用来推行道义,道义用来产生利益,利益用来使老百姓太平,这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42、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漫长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

43、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44、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4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4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47、                                    ——余秋雨

48、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有”通 “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②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③惑:迷惑,疑惑。

49、(生朗读,其他同学倾听并圈画。生读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一章后,师叫停了朗读。)

50、(扩展资料)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来源于《论语》的第十二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孔子关于仁的主要解释,孔子用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篇文章里关于任的论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克己,第二方面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既定的规矩。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5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52、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5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5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55、译文: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爱在里面了。”

56、(手)抄经。修习宗教,必须抄经。抄经的同时,全身的感官都调动。尤其是心。而好之

57、师:这个“说”字的读音与它的意思有关,你来分析一下。

5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59、师: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课文,一章一章地读。如果他有哪里读错了,或者同学们哪里有疑问,等他读完后,大家举手指出来。

60、(恕,汉语拼音为shù。这个恕字,虽然经过孔子用这两句话来解释,但他的含义很广泛,一切事情,凡是自己不愿的事情,都不能够推给他人。这里包括言语行为都在其中的。)

6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2、①里:可作名词讲,居住之地;也可以作动词讲,居住。均通。今从第二义。

6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64、过了几天,鲁国当政的贵族季孙氏听说了这件事,大为震怒:这宓子贱怎么能把粮食拱手相让给外来侵略者呢?他亲自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可宓子贱说:“今年田里没有收成没关系,明年还可以再种再收。但如果我允许大家去抢收麦子,那么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就可以不劳而获,他们会暗暗盼着明年还有这样趁火打劫的机会。这样一来,地方的民风就跟着变坏了。对于鲁国来说,一季麦子是小事,但如果让老百姓产生了靠敌人入侵而发财的念头,他们就不会拼命抵抗敌人的侵略了,这才是鲁国的大害啊!衡量了这个利害关系后,该放弃的还是一定要放弃。”

65、   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自己的为归到礼的方面去,即合于礼。复礼,归于礼。

6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67、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68、   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就是仁,一旦所有的人都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全天下就尽归于仁了。对仁的追求完全取决于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做法。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

69、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70、(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71、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7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73、其实,这里面的道理非常简单,若是你想像雄鹰一样翱翔于天际,那你就得和群鹰为伍,不要落入鸡窝安享太平;若是你想驰骋于森林之中,就要与群狼共舞,而不能流连于那可人的羊。若是你想变得更加聪明一些,就得多和聪明的人在一起;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应多接触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才会受到他人的尊崇,这也许就是环境对人们做出的潜移默化的改造。

74、寓意: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不仅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学习别人的弱点,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问题。

75、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76、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7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78、(解析)出自孔子的《论语·子罕》。赏析: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这里孔子说的"知者不惑"的"知",也等于佛学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聪明。真正有智慧是对于事物的内在根本或规律了然于心,所以什么事情对于他当然没有了疑惑。仁者,是做到了仁,已经仁在心中的人,当他心怀天下,爱人济众,他再也不会因他个人的境遇而忧愁,不会因受环境动摇。

79、师:对待学习,孔子认为有思考、有发现的学习才是快乐的。请读出相关语句。

80、(心)以上所有,最终一个目的:入心。而乐之

该文章由作者:【admin】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