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被逐出北大精心整理46句

辜鸿铭被逐出北大

1、北京东椿树胡同18号院是辜鸿铭故居。胡同中仅存的建筑大多是后来翻盖的,基本是简易的平房。东椿树胡同这处住宅,是辜鸿铭50岁来北京之后居住的地方,据说还是别人所赠。晚年的辜鸿铭在任北大教授期间,与民主风气背道而驰的作风使他在历史中留下了独特的一笔。(辜鸿铭被逐出北大)。

2、“今后,中国文化的重担就落在你的肩上啦!”

3、回国后的辜鸿铭,潜心研究中华文化,他对比中西文化,感觉东方文明丝毫不亚于西方,甚至高于西方,而此时中国经过甲午战争失败,对现状不满的年轻人,开始主张“全盘西化”,来拯救这个古老国家!

4、后来,他又蓄起辫子,穿上马褂长袍,是因为他并不觉得西方很文明、东方很野蛮。

5、 我个人喜欢的角色可以说剧中的每个人物角色我都喜欢,但是剧中另我印象深刻的,打动我的是北大教授辜鸿铭,还有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

6、辜鸿铭生活在清末民初,生于南洋,长在欧洲,学贯中西。

7、既然是张之洞过寿,辜鸿铭自然就属东家这边了,所以寿宴上大谈中西制度。但明显地,嘉兴才子沈曾植表情很鄙视的样子,都是千年的妖怪,谁怕谁啊,于是辜鸿铭就问他,为什么不发一言?

8、清末民初有著名的“三条辫子”:张勋、王国维、辜鸿铭。

9、辜氏幽默与讽刺还体现在他的文章中,比如:“什么是天堂?天堂是在上海静安寺路最舒适的洋房里!谁是傻瓜?傻瓜是任何外国人在上海不能发财的!什么是侮辱上帝?侮辱上帝是说赫德(SirRobertHart)总税务司为中国定下的海关制度并非至美至善。”(罗家伦《回忆辜鸿铭先生》)

10、敢情,这两年时间,辜鸿铭将这些书都背下来了,沈曾植自然懂了,于是拍拍他肩膀:

11、当时国人已经面临了不知道何处何从的境地,而辜鸿铭也面临同样问题,他欧洲之行,发现西方文化无法拯救这个古老的国家,当大家开始学欧洲,他又重新往回拉,可能他也不知道拉向何方,但是他只能靠自己来拖慢这个滑向西方文明的战车,

12、重大发现!中华文明因它被推前至9000多年

13、出自《觉醒年代》中辜鸿铭的演讲《中国人的精神》

14、但他的辫子,也并不只是为了复古而留。早在英国留学时,他就已剪掉辫子,西装革履,一副洋派。但后来等到人人都在谈论反清时,他反而把辫子重新留了起来,原因很可能是“立异以为高”。这也符合他复古派的身份。

15、作为马来西亚的后裔,他留学欧洲十四载,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等9种语言,和八国联军坐在一起吵架是都不带重样的。而且辜鸿铭还获得了文学、理学、哲学、神学等13个博士学位。

16、1919年5月底,胡适接手了《每周评论》,成为主办人。8月份时,他化名“天风”分别在刊物上发表了两期分别调侃讽刺辜鸿铭蓄辫子和爱骂人两件事。辜鸿铭怼回来:“我的辫子在头上,你们的辫子在心里”;

17、        再大一点,正是蔡元培先生开“学术”与“自由”之风,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北京大学才能成为当时众多大师的舞台,北大才能成为影响国运的学府。性格颇有些古怪孤僻的辜鸿铭先生,正是因为遇到胸怀博大的蔡元培先生,才能有颇多建树。辜鸿铭先生对蔡元培先生格外的尊重。辜鸿铭曾为慈禧写过一副满了讽刺意味的贺寿对联。当袁世凯去世,辜鸿铭请了戏班子到家中连唱三天,袁家人气得脸都白了,辜鸿铭是一个大才,但他的思想也比较固化。例如辜鸿铭非常推崇一夫多妻制,他认为男人是茶壶,女人是茶杯,一个茶壶必然要配几个茶杯,这样才像样。这在当时受到许多进步人士的批判。辜鸿铭先生常常与人不睦,唯有蔡元培先生一直对他很好。很多人推测是北大的那些教授在蔡先生离京南下后联手辜鸿铭的学生,把辜鸿铭赶出了北大,导致辜鸿铭的晚景凄凉。北大教授,在世俗意义上可谓人中龙凤,可是他们竟然都容不下辜鸿铭先生;这也正显现出了蔡元培先生的博大胸怀。

18、在《走向共和》中辜鸿铭第一次出场,就是替洋人记者提问南洋大臣张之洞。

19、虽然他喝得“洋墨水”比当时的其他人都多,外语水平也比其他人都高,但他无论在国内国外大力强调的,却是中国的文化。

20、为啥喜欢三寸金莲,在他看来,这和欧洲女人的“束腰”,都是追求美观,都是文化的象征!

21、《觉醒年代》里面的演讲不少,每一场都撼动人心,可以说是场场经典。

22、正如辜先生对耻笑其辫子的北大学生所言:“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百年春秋,世纪风雨,辜先生的辫子早已灰飞烟灭,辜先生的话犹在耳,我们心中的辫子,还在吗?

23、这就是他后来固守传统礼教的重要原因,除了留辫子,他甚至连“小脚”文化、一夫多妻等等封建陋习都一一继承!

24、正如我们印象中的样子:顽固守旧、尖酸刻薄、与封建残余沆瀣一气...

25、然民间还有三个最有名的辫子,都是大师级的人物,一直伴随他们的终生,他们分别是:

26、这番操作令整个车厢的人都极为惊异,两个嘲讽辜鸿铭的德国人面露尴尬,辜鸿铭见此更是不忘对他们进行大肆嘲讽,用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令两个德国青年面红耳赤,这一做法可谓是大快人心,令中国人扬眉吐气。

27、一九二四年十月,辜氏应日本大东文化协会的干事萨摩雄次邀请到日本讲学。“先生出任大东文化学院教授,讲授东洋文化及语言学,先生特异的风格和敏锐的洞察力,深得青年学子的爱戴。”(萨摩雄次《追忆辜鸿铭先生》)

28、钱玄同的演讲提出废除汉字的激进主张。听众多数人不赞同,嘘声一片。

29、然而,这份工作最终随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而告吹。或许一开始,他就选错了历史的方向,在这样的前提下,纵使他可以灵敏的判断成败,也无法跳脱其阶级局限。

30、辜氏英文很好,由于从小未接受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文反倒不尽如人意,不仅译文有时显得生硬,板书也常常出错,“因为辜先生的中国文学是他回国以后再用功研究的,虽然也有相当的造诣,却不自然。这也同他在黑板上写中国字一样,他写中国字常常会缺一笔多一笔而他自己毫不觉得。”(罗家伦)

31、正如吴宓所说,辜鸿铭为了阐明国粹,行之终身,无所不倦。

32、当时,辜鸿铭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拥趸,而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却算得上是新文化运动的中流砥柱。一有机会,他就在课堂上大讲儒学礼教,还公然骂罗家伦。后来,罗家伦也掀翻了他的教书饭碗。

33、辜鸿铭曾在张之洞出任军机大臣后随同北上,那时的北京沉浸在一片革命浪潮中。当众人都在为革命助力时,辜鸿铭却始终坚持维护中国文化,成了一名保皇派,是众人眼中的一个异类。不仅如此,他的着装也分外怪异,在整个社会都在与封建王朝挥别时,辜鸿铭却坚持拖长辫、戴瓜帽、穿长袍……在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入北大教学期间,辜鸿铭始终穿着他那身标志性的装扮。

34、辜鸿铭是民国著名学者,小时候便聪慧过人,有一个英国义父,并在10岁的时候到英国求学,20岁于爱丁堡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又辗转到法国、德国等地深造,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研究。后来,他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35、出自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敬告青年》。

36、辜氏最著名的幽默故事是他关于婚姻的茶壶理论。“他是公开主张多妻主义的,他一个最出名的笑话就是:‘人家家里只有一个茶壶配上几个茶杯,哪有一个茶杯配上几个茶壶的道理?’”(罗家伦《回忆辜鸿铭先生》)这个笑话流传如此之广,以至陆小曼与徐志摩结婚时,她怕徐再与别的女人谈恋爱,便对徐说:“志摩!你不能拿辜先生茶壶的譬喻来作藉口,你要知道,你不是我的茶壶,乃是我的牙刷,茶壶可以公开用的,牙刷不能公开用的!”(罗家伦)

37、“‘妾’字,即立、女;男人疲倦时,手靠其女也。”

38、陈独秀向大家宣布,从这一期开始,所有文章一律采用白话文。第从下一期开始,《新青年》杂志实行编委会负责制,由编委轮流负责每一期的编辑事务。编委会负责人是陈独秀,在座的都是编委会正式成员。由此,《新青年》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9、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40、在11集里,辜鸿铭的形象在我心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41、有的只是慢慢陈述那段历史、那段峥嵘岁月、讲述她从何处来又为何而来...

42、再举个典型例子,很多人在晚清时当官,食晚清政府俸禄,但革命烽火燃起时,却转向革命推翻清政府,比如袁世凯,原是大清新军统领,却在革命时推翻清政府,在辜鸿铭的价值观里,袁世凯便不是中国好人。

43、清末民初,是辜鸿铭在政治和文化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时代。他担任过张之洞的幕僚,出任过外交部侍郎;接见过伊藤博文,觐见过溥仪,可以说游走于政治舞台之上。

44、然而,一个人物的出现却扭转了他对西学的印象,这便是马建忠。1881年,当时在英国殖民政府中担任职务的辜鸿铭,遇到了马建忠,二人畅谈了三。

45、据说他写作的时候,让妻子脱鞋,去掉裹脚布,一手执笔,一手把玩小脚,顿觉思如泉涌,下笔千言,妙不可言!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挚爱。

该文章由作者:【admin】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