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精心整理60句

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

1、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

2、这种药就叫“五石散”,由五种矿物质构成。服用后全身发热,并产生幻觉,名士就要追求这样超越常人的幻觉体验。

3、孰是芳质,在幽愈馨。云安九日唐杜甫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4、陶渊明的这首《命子》诗很长,他一路递延地讲到了他的直系祖先陶侃。这位陶侃的确是东晋时期重要的人物,他是一位武将,曾被封为征西大将军、长沙郡公等等,成为了朝中拥有兵权、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但陶侃去世后,陶氏家族迅速地衰落了下来,他的势力范围被庾亮所取代,而后庾亮又杀了陶侃之子陶称,流放了其另一个儿子陶夏。到了其孙辈,陶氏就更加衰微了,陶侃有一个孙子叫陶范,关于陶范,《世说新语·文学》中有这样一段话:“袁宏始作《东征赋》,都不道陶公。胡奴诱之狭室中,临以白刃,曰:‘先公勋业如是,君作《东征赋》,云何相忽略?’宏窘蹙无计,便答:‘我大道公,何以云无?’因诵曰:‘精金百炼,在割能断。功则治人,职思靖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

5、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郭主簿??二〉中,赞美菊花有如松树一样凌霜雪而不折:「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6、萧统直言自己特别喜欢陶渊明的文章,以不能与其相识为恨,所以他搜集陶渊明的著作。为什么有如此之爱呢?萧统在此篇《序》中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看来当时也有人对陶渊明的文章不以为然,因为陶氏中几乎每一篇都谈到他喝酒之事,但萧统认为陶渊明并不是以喝酒为务,他的文章极其精彩,这样的人他认为值得赞赏。

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8、赏析:  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9、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陶渊明咏菊的诗2首陶渊明咏菊诗

10、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11、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

12、翻译: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13、那么东坡唱和的这些陶诗质量究竟如何?他在《与苏辙书》中做过自我评价:“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这“不甚愧”三个字,似乎是想表现一下谦虚,但品其味,还是能感到东坡的得意:他觉得自己所和之诗,应该比原作不差。东坡还说过“学道虽恨晚,赋诗岂不如”这样的话,这更加表明:他认为自己写诗的水平不比陶潜差。他的这种自我鉴定,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比如宋代大儒朱熹就认为东坡所和之诗达不到原诗的真趣:“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东坡乃篇篇句句依韵而和之,虽其高才,似不费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

14、〈饮酒‧五〉中,因采菊而入忘我之境:「结卢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出自《饮酒(其五)》。

16、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17、陶潜撰《陶渊明集》十卷,清道光二十一年温陵李氏秋柯草堂刻本,书牌

18、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19、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0、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21、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22、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23、陶渊明的《饮酒》就诞生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思潮中。陶渊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酒徒,即便没钱也要喝酒。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这样叙述自己的爱好:“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24、芳菊开林耀(和郭主簿二首其二)晋陶渊明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25、兰确铭晋王淑之兰既春敷,菊又秋荣。芳熏百草,色艳群英。

26、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27、陶潜撰《陶渊明集》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四色木活字套印与木刻套印混印本,书牌

28、有个名士叫刘伶,身高不满六尺。《世说新语》记载他肆意放荡,认为宇宙太小,装不下他。他经常驾着鹿车,携一壶酒,让仆人扛着锄头在后面跟随。他说:我在哪里喝死就把我埋在哪里。

29、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30、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不见篱下菊,但余墟中烟。

31、入门即见清幽,群翠环拥间一座六角凉亭盈盈玉立,仿古建制,略有斑驳。清风徐来,叶声簌簌,心中暗自猜度亭名是否为“归来”,迎面看到匾额,果是如我所猜。楹柱上乃是陶公《归去来兮辞》中的佳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与亭名相呼应,自成一趣。小径旁有工作人员在修剪植物,时不时传来一声花枝的脆响,惊破馆内宁静悠然的气氛。过亭后不远,眼前现出一湖。湖面水气氤氲,对岸遥遥立有一石制牌坊,遥望却有些“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之朦胧,于是感觉墓园应当在那个方向。我沿着小径继续前行,不想却先到了陶靖节祠。既如此,我便先入祠堂拜访一番。

32、原来他的妹妹病逝了,他当了八十天县令就辞职回家。但这个因果关系显然不很紧密,并且他说出来任职都是为了生计,而当上县令,收入就高了许多。那为什么刚刚当上不久就辞职呢?《宋书》本传中谈到他辞职的原因却是另一种说法:“郡遣督邮至,县吏曰:‘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原来他不肯向这些小人低头,为此而愤然离职。按照其词中所写,他欢快不已地回家去种地了。

33、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34、这首诗的意境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的隐居生活和那种悠然、恬静、消雅的心情。“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语把这种心境的原因道破。陶潜对禅机悟透颇深,乃至使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产生空灵之感,使人身临其境,若在仙界上,不在五行中。所以说这首诗难就难在体会出作者当时的心境。

35、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36、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37、这个特权阶层控制了社会的经济、军事、文化。出生在这样家庭的名士不考虑生计,只负责高贵,不担心前途,只负责任性。所以名士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疑成为全社会的风向标。

38、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9、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来去兮辞 》

40、陶渊明曾经写过一组《命子》诗,系统地讲述了陶家悠久的历史,其第一首是:

41、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饮酒??五〉中,因采菊而入忘我之境:「结卢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2、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43、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其一》

44、咏菊唐黄巢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45、咏菊宋杨万里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赋十月菊金元好问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

46、〈九日闲居并序〉诗,以寄情怀:「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陶渊明写的关于菊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47、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饮酒·其十一》

48、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49、而后,陶渊明还是任了彭泽县令,但是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辞职回家了,从此再未出来参加工作。辞职时,他就写了那篇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我极其喜爱,在上中学时就能通篇背诵。显然喜爱这篇文章者并非我一个,在宋代时,欧阳修就说过这样的话:“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元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五引)欧阳修说整个晋代就这么一篇文章,这种说法足够偏私。陶渊明在此篇文章的小序中讲述了他辞职回家的原因:

50、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51、赋得残菊唐太宗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

52、重阳后菊花宋范成大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53、重阳夕上赋白菊唐白居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54、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陶渊明的咏菊诗饮酒??七〉:「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55、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6、我的看法,以东坡的超凡才气,他改写陶诗,反而增加了陶渊明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他的这种做法是真正推动后世对陶渊明内在价值的重新认识。东坡对陶渊明的喜爱已经到了不允许他人有任何微词的地步,比如唐代大诗人王维在其晚年给朋友魏居士写的一封信中有这样一段话:“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多惭也。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不知其后之累也。”王维在这里认为:陶潜赌气而辞官,后来因为穷困又写了《乞食》这样的诗,是“忘大守小”的不明智举措。针对王维的这个说法,东坡在《书李简夫诗集后》予以了回击:“孔子不取微生高,孟子不取于陵仲子,恶其不情也。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贪,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东坡认为:陶渊明想出来当官就当官,想隐居就隐居,这正是他真性情的表现,所以陶渊明怎样说怎样做都有其道理在。总之,苏轼认为陶渊明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一个完美的人,他甚至明言:“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57、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

58、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

59、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扩展资料: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该文章由作者:【admin】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