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的基本观点精心整理71句

黑格尔哲学的基本观点

1、物理论的特点是在两极的对立中考察个别性。它最大的发展环节有:

2、黑格尔在柏林大学还讲了6个学期的哲学史课程。他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把哲学思想与哲学史统一起来。他反对把哲学史看作是客观的、材料的堆积,认为哲学史是“哲学本身”在不同时代中的发展。无哲学则无哲学史,无哲学史哲学也就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哲学史可以说就是哲学本身,哲学不可能离开哲学史而成为哲学。黑格尔力求使哲学史成为科学,主张哲学史中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他把历史的原则贯串于对哲学史的考察,把哲学史理解为完整的辩证过程。这一过程是统一的真理得到认识的过程,其中的多样性、差异性和特殊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哲学史上的多样性对于真理的认识即理念的实存化不仅绝对必要,而且具有本质意义。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使得哲学史本身成为哲学的一个“学科”,推动了19世纪后期所有哲学史写作的发展,达到了前人未曾达到的新高度。(黑格尔哲学的基本观点)。

3、他的这一哲学思想就是指如何宽厚待人,如何培养人的自信心和如何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是人际沟通,它存在于一般的人际关系中,如朋友关系、亲缘关系、分工合作关系,或竞争、压制、相互支持关系等。

4、这里的“密涅瓦”即希腊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栖落在她身边的猫头鹰则是思想和理性的象征。黑格尔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中起飞来比喻哲学,意在说明哲学是一种“反思”活动,是一种沉思的理性。

5、  众所周知,佛教唯识学的中道原理是“三自性”义,而黑格尔哲学的灵魂是“正反合”的辩证逻辑。所谓的“正反合”逻辑模式,就是一种纯抽象的思维形式,它可以理解一切存在的事物,黑格尔把它当成普遍性与必然性的真理原则。因为他认为在本体绝对精神中的思维与存在是同一性的,所以它的内在原则与本质也是一致的,故而“正反合”三一式就是绝对真理的原则。“正反合”的逻辑是基于存在的内在的“对立性统一”观念而建立的,“对立统一”是一切存在的普遍真理。与之相应,佛教唯识学的“三自性”是基于经验的现观而立的,所谓三自性者,一是遍计所执自性,二是依他起自性,三是圆成实自性。遍计所执自性是指由于意识的虚妄分别所执取的名言安立的概念,也就是于情(颠倒)有、于理(事实)无的,故而唯识学判为“无体随情假”。遍计所执自性是增益执(从无生有角度上讲),若从遮蔽真实角度上讲,遍计所执自性又是损减执。这个遍计所执自性是“无”。依他起自性就是心识的事实功能属性,也是正智直观的真实法相。当然,依他起自性是恒转如流的,所以这个存在是“如幻如化”的“有”。圆成实自性就是心识本身的真实理性,它也称为“真如”。它是恒常不变的法性真理。这个圆成实自性的存在是“真实”之“有”。

6、     唯识学与黑格尔哲学之比较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做对比,一是哲学本体论,二是哲学宇宙论,三是哲学心性论。在哲学本体论,黑格尔哲学是典型的大全整体一元论,绝对精神是存在的唯一本体。作为本体的绝对精神是充满活力的,是永恒运动的,自然、社会以及无数个体心灵都是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的产物。可以说存在的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显现。这种观念类于佛教中的真常唯心论(如来藏思想),以一元本体精神为体,以存在现象为用,并且是体用不二的统一论。这样的本体论必然是一种“发生论的本体论”。与之相反,佛教唯识学是多元论,但不是一种实体本体论,是多元功能论。唯识学不承认“识外”的任何实体性的原因与实在,故立“唯识”义,此“识”又不是“唯一的”而是“无数个的”,故可为多元“识”论。唯识学中所讲的“真如”,它只是“心识”的真实法性之理,并不是一个实体之物。所以在唯识学中,“真如”没有被本体化。然而在真常唯心论中,“真如”被当成实体存在并且具有了“发生因”的功能。唯识学将“心识”与“真如”用“事”与“理”两个范畴加以区分,二者是不即不离、不一不异的相关性。这就是一种“性(体)用别论”,这与黑格尔哲学以及真常唯心论的体用不二论是大相径庭的。

7、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佛教唯识学与黑格尔哲学的种种差异,那么二者是否也存在相同性的东西?若不然,为何产生那么多的格义类比之说呢?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其实我人的思想都是依赖于“语言”与“思维”的。作为观念的普遍形式的“语言”与“思维”都是一种“共相性”的存在。“语言”有语言规范性,也就是语法规则,这本身就是社会性的沟通交流的产物,不同的语言存在有不同的形式构造与内涵质料的因素存在。“思维”其实就是“概念性”的存在,它也是一套符号系统,是内在心灵的语言主。“思维”也有思维的规律与形式,作为主体性人,在社会中进行交流沟通,最初形式就是“格义”式的类比,以“共相”为基础的“会意”过程,佛教学与黑格尔哲学都是极强势的思想观念,它们的表达式都是“语言”与“思维”。所以“求同”意向是十分正常的事。然则若进一步的探索则必然对“性质”问题进行申辩,自然就会超出普遍形式的结构,而进入内容之中,也就是对“语言”与“思维”的观念中的充分理由与原因的探知。(黑格尔哲学的基本观点)。

8、     人们在生活中常常用格言来说明生活的意义。黑格尔认为,同一句格言,在一个饱经风霜、备受煎熬的老人嘴里说出来,和在一个天真可爱、未谙世事的孩子嘴里说出来,含义是根本不同的,而且得到的效果也是相差极大。黑格尔还具体地提到,老人讲的那些宗教真理,虽然小孩子也会讲,可是对于老人来说,这些宗教真理包含着他全部生活的意义。即使这小孩也懂宗教的内容,可是对他来说,在这个宗教真理之外,他还未曾理解和体验生活和整个世界。

9、黑格尔认为“本质”是指本质在自身之内的反映,即是纯粹映现在思维中的抽象的本质,是作为实存的根据的本质。“现象”是本质表现为它的对立面,即借事物而表现,这时本质是通过他物反映自身。“现实”是本质与现象的统是本质的实现,现实只表现自身,外化其内在本质,不复表现他物,因而是最深刻含义的本质。黑格尔的这种唯心主义结构是要表明“本质”这个概念从抽象到具体的自己的运动。但其中也包含了一种“合理的”猜测,即人类对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也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10、(3)在哲学史研究中,黑格尔还提出了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统一的原则。他认为,因为哲学发展的过程和逻辑理念的推演过程都是同一个“绝对精神”的自身发展过程,因此,两者必然是同一的。

11、有机性阶段是机械性阶段和物理性阶段的统一的统在这个阶段上研究的对象是作为有生命的个体出现的理念了。它最大的发展环节有:

12、(1)黑格尔肯定康德区别现象和“物自体”是他在近代哲学史上作出的一大功绩。但他坚决否定康德关于现象和“物自体”、现象和本质之间有原则区别和现象是主观的观点。

13、由于社会历史的主角是人,因此黑格尔讲的精神是人的精神,讲精神的本质是自由就是说人是自由的。

14、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

15、     当代美国哲学家理查德·罗蒂说:“自希腊时代以来,西方思想家们一直在寻求一套统一的观念,这套观念可被用于证明或批评个人行为和生活以及社会习俗和制度,还可为人们提供一个进行个人道德思想和社会政治思考的框架。而‘哲学’就是希腊人赋予这样一套反映现实结构的观念的名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与希腊文化终生为伴的黑格尔,把哲学比喻为“庙里的神”,实质上是最为集中、最为鲜明地表达了人们对哲学的传统理解:即哲学是照亮人类生活、并从而“使人类崇高起来”的“太阳之普照”。

16、诗歌:诗与音乐虽然都利用声音、音调,但音乐所表达的感情是模糊的,不明确的;而声音在诗人手里,就成为确定的音调、文字、语言,以此来表达情感当更有力量。诗是最丰富的无穷无尽的艺术,在诗里,美的想象得到最高的发展。诗同时又是综合性的艺术。诗有建筑的结构,有雕刻的刻划,又能歌唱,有音乐性,诗中又有画意。诗不仅是综合性的艺术,而且还超出建筑、雕刻、绘画、音乐,成为一个独立的形式。

17、黑格尔的整体观和伟大的历史感,均体现在这部意识发展史中。《精神现象学》作为人的意识发展诸阶段的缩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个体发展及人类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的历史辩证法。

18、1800年—1806年在耶拿大学当教师,与谢林共同创办了《哲学评论》杂志。

19、建筑:这是最低级的艺术,它只是以它的形式,暗示、象征理念。这是一种感觉的、物质性的形式,譬如神灵降临、群众集合祈祷的庙宇等。

20、再次,“哲学作为时代的思想”重在思入时代以达致时代之思。所谓思入时代,就是如黑格尔一再强调的要从“概念”上把握时代以及哲学史,而不是停留在现象或物质的层面。而思入时代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时代之思,即发掘和把握深藏其中并支配历史发展的时代精神,并通过自觉的哲学形式将其彰显出来。这就是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哲学的时代之责。

21、黑格尔认为理念的“认识”发展阶段包含“理论理念”和“实践理念”两个环节,在他对这两个环节的阐述中,包含着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的“合理思想”。

22、关于“本质论”的最大的“三段式”是“本质(正)——现象(反)——现实(合)”的思想。

23、所以它又被看作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不只是主观内心的妙悟。黑格尔的哲学不是单纯地去感悟,它有一个固定的对象,你可以不断去考察、琢磨它。

24、(1)认为当直接的存在最初上升到本质时,本质就被规定为自身同一的关系,本质的自身同一不应是抽象的完全等同,即“抽象的同一”,而应理解为具体的即包含差别的同即“具体的同一”。他认为,严格地把“抽象的同一”和“具体的同一”划分开,是区别辩证法哲学和形而上学哲学的“关键”。

25、     对此,现代德国哲学家石里克曾作过颇为精彩的描述。他说:“所有的大哲学家都相信,随着他们自己的体系的建立,一个新的思想时代已经到来,至少,他们已发现了最终真理。如果没有这种信念,哲学家几乎不能成就任何事情。例如,当笛卡儿引进了使他成为通常所称‘现代哲学之父’的方法时,他就怀着这样的信念;当斯宾诺莎试图把数学方法引进哲学时,也是如此;甚至康德也不例外,在他最伟大著作的序言中,他宣称:从今以后,哲学也能以迄今只有科学所具有的那种可靠性来工作了。他们全都坚信,他们有能力结束哲学的混乱,开辟某种全新的东西,迎来一个全新的划时代。”正是针对这种状况,石里克颇有见地地指出,哲学事业的特征是,它总是被迫在起点上重新开始。它从不认为任何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它觉得对任何哲学问题的每个解答都不是确定或足够确定的。它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头做起。

26、     思维运动的逻辑,是人类认识一切事物和形成全部知识的基础。正因如此,黑格尔把他的哲学视为关于真理的逻辑,并把他的最重要的哲学著作称为《逻辑学》。这种关于真理的逻辑,不是“教人思维”,而是展现人类思想发展的概念运动过程。人们通过研究思想运动的逻辑,才能自觉到概念运动的辩证本性,从而达到真理性的认识。

27、(2)认为“实践理念”是实践的或意志的活动,是广义的认识活动的组成部分,它是主观性进一步否定客观性的片面性的活动,力图把主观性内部的合理的必然性或规定性,输入到客观世界的偶然性现象中去,以消除客观性的片面性。

28、(1)认为“理论理念”是狭义的认识活动,它是主观性自己否定自己的主观性活动,表现为力图把存在着的世界接受到自身内来,以消除主观性自身的片面性,并以真实客观性来充实自己的抽象确定性。

29、接着,黑格尔提出了艺术中的又一原则,即“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黑格尔认为,形式的缺陷,往往根源于内容的缺陷,而一个艺术作品的形式愈完善,则它的内容和思想之真理性就愈深刻。美具有精神的内容(绝对,理念,道,真理)和感性的形象(形式)。内容与形式的统就是指这两者的统一。

30、小逻辑中,精简了大部分材料,但其哲学思想却是更成熟的。故而一般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中,都以小逻辑为准。《逻辑学》(WissenschaftderLogik)(1812-1816)(作者于1831年计划出版第二版,但未完成时便去世)《哲学科学全书纲要》(EnzyklopaediederphilosophischenWissenschaften)(1817-1830)(全书分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先后共出版过3个版本;其中逻辑学部分被称为“小逻辑”)附注:黑格尔所谓的“逻辑”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逻辑学,既不是传统的演绎逻辑,也不是近代的归纳逻辑,更不是逻辑斯谛或数理逻辑。

31、在谢林哲学之前,各种哲学包括康德哲学在理论与实践、科学与道德、自然与社会、真理与历史之间设置了不少的隔阂,谢林则作出了意识历史与自然历史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的猜测,试图把这两个被分割开的领域结合在一起。黑格尔继承并彻底贯彻了谢林的做法,把本体论、认识论、自然哲学、道德哲学、艺术哲学、历史哲学和宗教哲学等各门学科结合成一以贯之的体系。辩证法则是贯穿在所有这些领域的原则、规律和过程。因此黑格尔哲学是第一次使辩证法、历史和认识论达到统一的体系。

32、(1)雅克·懂特《黑格尔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53页。

33、商务合作及投稿邮箱:douglaskh@1com

34、其黑格尔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哲学与它的时代是密不可分的。“哲学并不站在它的时代以外,它就是对它的时代的实质的知识。”(同上书,第56页)同样,个人也是一样。“个人作为时代的产儿,更不是站在他的时代以外,他只在他自己的特殊形式下表现这时代的实质,——这也就是他自己的本质。没有人能够真正地超出他的时代,正如没有人能够超出他的皮肤。”(同上书,第56-57页)但他同时指出,哲学不是时代精神的简单反映,它又会超出它的时代,因为精神会不断地超出自身而向前发展,从而冲破旧的时代外壳生长出新的精神原则。

35、1808年—1816年在纽伦堡埃吉丁高级中学当校长,1811年与玛丽•冯•图切尔结婚,1812年—1816年分三册出版了《逻辑学》(“大逻辑”)。

36、     按照黑格尔的比喻,庙里的神”是使“庙”成其为庙的“灵光”,哲学则是使人类的“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成其为文化殿堂和精神家园的“灵光”。这就是说,哲学,它就像普照大地的阳光一样,照亮了人类的生活;如果失去了哲学,人类的生活就会变得黯然失色。正因如此,黑格尔说:“凡生活中真实的伟大的神圣的事物,其所以真实、伟大、神圣,均由于理念。”又说:“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37、  唯识学是印度最完备的理论体系,它可以代表大乘佛教最高思想水准。黑格尔哲学则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西方思辩哲学的顶峰,辩证逻辑的集大成者。站在人类的哲学视角上,将唯识学与黑格尔哲学做一比较研究,是具有重大的文化意义与思想价值的。问题与方法无疑是一切学术的核心,因为问题与方法是指向“对象”与“目的”的自觉性的理性表现。所以我拟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的基本方法角度,对唯识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基本结构与基本性质做一辨析,从而澄清二者的类同性与差异性。

38、黑格尔又对形式的美(外在的美)和内容的美(内在的美)进行了区分。如匀称、整齐、谐和,声、色、线条等等,都是黑格尔所谓外在的、形式的或抽象的美。内容方面的美,如天之蔚蓝,如风月之清明,皆是。

39、  在唯识学中,“有”与“无”的关系是绝对对立的,二者不可互相转化,所谓“有则是有,无则是无”,这是唯识学的基本原则,黑格尔哲学中的“有”与“无”是对立统一的。它认为一切事物本身之中,就是“对立统一”之物,是肯定与否定的合一。“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这就是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原则。黑格尔哲学从某种形式上看,确实有“中观学”的中道义,由于中观学讲的缘起无自性义,带有一定的变化运动观念,在某种程度上讲也类于“对立统一性”的发展观,但是若细究起来,似乎又不是这样,中观学的目的在于“离戏论”,对一切逻辑判断都要破斥的,所以作为辩证逻辑的判断式的“正反合”原则也自然会在破斥之中。然而若从真常唯心论的如来藏缘起观上看,黑格尔哲学则与之非常雷同,特别是与中国佛教的天台宗的“三谛圆融”和华严宗的“无尽缘起”的“事事无碍观”几乎完全一致。“对立统一性”是它们共同奉行的绝对真理,当然也有性质上的区别,真常唯心论毕竟是宗教的目的论,而黑格尔哲学不过是思辩哲学的似想之物而已。

40、黑格尔批判康德认为矛盾只是所谓理性的本质,而不是世界的本质的观点,说它是出于对世界的“一种温情主义”;他批判康德只举出四个矛盾,“这未免太少了,因为什么东西都有矛盾”。他由此得出结论说,康德的根本缺陷就是停滞在所谓理性矛盾表明“物自体”不可知的消极结果里,而没有进一步认识到其积极意义:“在于认识一切现实之物都包含有相反的规定于自身。”矛盾是存在和思维的根本原则。

41、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的第二阶段,是“绝对精神”在纯范畴的领域之外的继续发展。

42、    唯识学的“转识成智”与“破妄显真”都是基于个体经验事实而立的,并且它的基本范畴“心识”与“真如”,也是认识领域的概念,不是超验的形而上学术语。黑格尔哲学的“绝对精神”与“绝对理念”则都是基于形而上学而立的,并且它的“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也是玄学的思辩构造之物,非是经验直观事实。从这一点上看,黑格尔哲学与唯识学在哲学性质上以及哲学的类型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比较是一种有价值意义的文化沟通与交流工作。我认为比较研究最大意义在于比出二者的差异,从差异中求寻其文化义蕴与根源,这样才能获得借鉴与互补。唯识学与黑格尔哲学的比较也是从这一点上着眼。世间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东西存在,认识就在于不断地知异。相同是共相,只是观念而已。

43、黑格尔认为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是因为本身具有矛盾,它才会运动,才有动力和活动。”针对形而上学否认矛盾、贬低矛盾的观点,他说:“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说矛盾不可设想,那是可笑的。”

44、伯尔尼时期(1793-1796)和法兰克福时期(1797-1800),是黑格尔早期哲学原著从康德思想中独立出来予以确立的时期,前3年和后四年同样重要。大学毕业后做家庭教师似乎是当时一般人的必经之路,真正开始进入社会工作,养活自己,平常不过,但对于黑格尔而言,却是其反抗命运的一种坚定选择。因为他大学毕业取得了神学“资格”,本来是可以在神学界谋求一个牧师岗位或神学“助教”职位,但他显然对做牧师毫无兴趣。不过,这三年时间对黑格尔的刺激也非常大,首先是费希特在这几年内迅速成为继康德之后的一个重要哲学家,登上了耶拿大学哲学教授的讲席,而谢林也在费希特之后风起直追,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果,开始谈论超越康德又超越费希特的话题了。

45、     应当看到,在哲学的“花蕾、花朵和果实”的自我否定的运动中,矛盾着的双方往往是“高尚心灵的更迭”和“思想英雄的较量”。这种“更迭”与“较量”本身,就是对人类思维的撞击和对碰,是对人类精神的升华。

46、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从“纯存在”开始的。“纯存在”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它是一个最简单、最贫乏、最片面,然而也是一个最普遍的概念。逻辑学以它为出发点,意思是想表明,“纯存在”是“绝对理念”的潜在或萌芽,概念的自己运动自然会把它自己的丰富内容揭露出来。在他的这种唯心主义思想中包含着这样一个“合理的”思想,即认识根本上是从“无知”开始,是从无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从浅知到深知的转化。

47、  在哲学心性论上,黑格尔哲学讲“主体”性,也就是讲“实体即主体”。在黑格尔哲学中,本体就是以主体形式来展现本体的心性论的。黑格尔哲学心性论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与佛教的真常唯心论有相通性,众所周知,真常唯心论讲“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真妄和合是阿赖耶识”、“无不从法界流出,无不归还法界”。这里的“如来藏”就是大全宇宙的本体心,而“阿赖耶识”则是生灭变化的个体心,“如来藏”为真心,“阿赖耶识”为妄心,真妄和合为个体心。

48、(2)斯多亚派的自由观是自由意识的第一个形态,它仅仅是观念上的自由。

49、(3)在欧洲哲学史上,黑格尔第一次明确地把质量互变作为一条普遍的规律提出来。

50、黑格尔成熟的哲学体系形成于耶拿时期。他首先通过第一本专著《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1801年)确立了以“绝对”为立场,超越康德和费希特所形成的二元论世界观和主观主义。费希特的知识学和谢林的自然哲学,是为超越康德而提出的新的哲学范式。从后来康德公开声明费希特的知识学不是对他哲学的发展来看,他是根本不认同费希特知识学的。很遗憾,我们始终并不知道康德对谢林的自然哲学家究竟持有何种看法。黑格尔以这两位当红哲学做比较,是他对现代世界之问题和出路的一次思想诊断和处理方式。他没有简单地选择站在谢林一边,但谢林的“绝对”比费希特作为“主观的主客同一体”的“自我”更合黑格尔的心,因为他深刻领悟到谢林的回返本原之路更为彻底,不只是回到主观性的本原:自我,而是返回到万事万物的本原:绝对,才能真正解决现代的困境。但他也并非完全赞同谢林,不过,如何走出一条不同于谢林的哲学道路,是他一直在思索的。

51、    “庙”之所以为庙,是因为庙里有被人供奉的“神”;如果庙里无“神”,那也就不成其为“庙”。正是借用“庙”与“神”的关系,黑格尔说:“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

52、(2)欲望首先是动物的欲望,它毁灭被给与的存在。

53、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象征着了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4、d.矛盾自我扬弃的结果表现为一个新的矛盾统一体。

55、     许多人在谈论哲学时,经常引用黑格尔的这个比喻。在黑格尔看来,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它不是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在蓝天里翱翔,而是在薄暮降临的时候才悄然起飞。

56、b.双方离开了自己否定的一方即无自己一方的存在,互相依存;

57、站在潮头的青年学生,往往心目中都容易形成革命理想,黑格尔也亲身感受到了这种理想在图宾根神学院激起了一阵反抗的微风。这一“微风”在黑格尔这位依据自身(soi par soi)为原则、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身上,随之变成了一种反叛的激情。他们从法国人为自由而斗争的波澜壮阔的画面中体验到了那种“不自由,毋宁死”的豪迈,他们对大革命者的崇拜,随之上升到了一种爱国主义的高度。这种爱国主义乃是一种从被专制主义破坏的传统道德中的觉醒:蔑视世俗的利益和权力,将身心献给普遍性,为了自由、平等和博爱的革命理想,大公无私、忘我牺牲、勇往直前、积极上进。正统神学的假话已经无法“灌输”进入他们的大脑,康德、斯宾诺莎、卢梭、孟德斯鸠成为滋养黑格尔精神的养料。

58、由此可以看出,真、善、美是统一的。美既是真的,也是善的。美既然“载道”,当然是真的,善的。

59、黑格尔认为,美是统全、具体共相,美是真实的,不是独立的、孤立的。美是个别与一般的统是必然性与自由的统是精神性与自然因素的统一。黑格尔认为,精神在发展过程中,自己医治了感官与精神的割裂。他说:“美既是现象的自由,自由的现象只能是出于自由与必然,精神与自然,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美是基于事物的本质,基于精神与自然的统一。这种从精神产生出来的或再现出来的自然,就是美或艺术美、理想美。这就是说,美实现在艺术里,是艺术中的精神实质,内容实质。

60、剧诗:这种艺术形式,在黑格尔的时代是最流行的,如莎士比亚、歌德、席勒等都是以剧诗为主导的人物。黑格尔认为,剧诗只有最文明的民族才能有,剧诗是再现历史、自然及人心中的情感、冲突、矛盾的过程。

61、象征艺术:这种艺术所体现的理念是模糊的、隐讳的,而其所用的感性材料和它的理念是外在的关系,是不协调的关系。这种艺术,往往用某些象征性的形象暗示某些意义,譬如,用狮子表示威武,用龙象征帝王的美德,一句话,用动植物,用自然的东西,来象征神圣的东西。在黑格尔看来,这是较低级的艺术,并且受了泛神论的影响。据他说,象征艺术正是东方艺术的特点或缺点。那么,在黑格尔看来,东方艺术当然是较低级的了。这显然是他的民族偏见。他不知道东方各族人民也是有极其优美的古典艺术和浪漫艺术的。

62、普遍个别性物理论——特殊个别性物理论——整体个别性物理论

63、虽然黑格尔认为“客观精神”在外化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形式之前是纯概念或范畴的发展形式,它的辩证运动构成哲学本体论的内容,但是,在黑格尔看来,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不管是个人意识,还是人类精神,都有自己的历史,而所有的历史都是辩证发展的过程,辩证法是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历史是辩证法的具体应用。从原则上说,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与辩证法的某一个环节相对应;按照辩证法螺旋上升的方向,历史发展的方向是进步,达到了辩证法规定的最后目标,历史也就终结了。因此,本体论、辩证法和历史是统一的。

64、(3)黑格尔针对当时否认矛盾的本质性、普遍性和客观性的情况,坚决地主张矛盾是比同一更深刻、更本质的范畴,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65、黑格尔进一步发挥说,艺术的目的在于使事物的神圣意义,人类最深刻的利益,精神上最普遍的真理,得到自觉和表现。他说:“艺术是精神对物质的胜利,精神、理念通过物质形象表达自己。”艺术性愈高,则愈需要精神化的物质形象来表达。在黑格尔看来,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智慧、宗教的重要关键便是艺术。

66、1788年—1793年在图宾根大学(神学院)学习,兴趣却在哲学上。。

67、(1)在黑格尔的时代,人们通常把哲学史看作是各个哲学家的个人见解的罗列,看作是历史上各种分歧意见的偶然堆积,甚至把哲学史认作是荒唐、谬误观点的陈列馆。黑格尔却认为:“全部哲学史是一有必然性的、次序的进程。”也就是说哲学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当然在他看来,哲学史是“绝对精神”通过人的理性、概念而认识自己的过程。这里包含的合理猜测是:哲学史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

68、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美是真的”,“美是精神内容与感性形式的完善统一”,“美是客观的”,这三个命题,在黑格尔的艺术哲学里是完全统一的。

6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就像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形式上具有的特点,从量变开始,质变是量变的终结。

70、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黑格尔把哲学视为“理念(”即“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和“自我认识”,而把人们对哲学的学习视为是“使人崇高起来的伟大过程”。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黑格尔把哲学比喻为“庙里的神”,认为哲学是照亮人类生活的“普照光”。

该文章由作者:【admin】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