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诗歌特点精心整理55句

韩愈的诗歌特点

1、从长安到潮州,历经八千里漫漫路程。韩愈走了近一百天,终才抵达。

2、屈原的诗歌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直接影响汉赋的产生。又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如“些、只、羌、纷,谇,謇,傺”,带有浓郁地方性色彩。楚辞突出表现浪漫的精神气质,影响后世的李白、李贺、韩愈等诗人。香草美人的象征传统源远流长,影响一直绵延到清代《聊斋志异》。

3、《石鼓歌》诗意分四层跌宕,波澜起伏的幅度更大。第一层在铺陈周宣王中兴的赫烈场面中交代石鼓“镌功勒成”的缘起。第二层突然跳回张生所持石鼓文,以斫断蛟鼍、鸾翔凤翥、珊瑚碧树、金绳铁锁、古鼎跃水等等幻象来比喻石鼓文的笔画字体,加上“二雅褊迫无委蛇”、孔子“掎摭星宿遗羲娥”的奇想,使夸张的声情更加大了节奏跳跃的跨度,这也正是杜甫某些富有奇幻想象的“歌”诗节奏的特点。第三层忽又追忆元和年时诗人曾请国子祭酒将石鼓留在太学之事,然而正在想象石鼓安放大厦可致举国观瞻的盛况时,却突然跌入幻想破灭的现实:因“中朝大官”的拒绝,只能让石鼓六年来“日销月铄”,任其埋没村野。四层大起大落,虽是咏叹石鼓的命运,字里行间又蕴藏着周孔古道“无人收拾”的无限感慨。《诗辩坻》讥其“全以文法为诗”,显然是没有分清古文章法的开合抑扬只为加强说理气势和逻辑力量;而“歌”诗的顿挫动荡则取决于情绪的跳跃变化,在增强铿锵激昂的感人效果以外,更可在起落对比中留下许多言外之意。此外,《郑群赠簟》本来只是感谢友人赠席的游戏之作,“倒身甘寝百疾愈,却愿天日恒炎曦”,为赞美竹簟的清凉而夸张过火,却也新奇有趣,颇可见出韩愈在日常生活中的幽默性情,而延君寿却称“如此突过一层法,即文法也”,便使诗趣全无。

4、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过耒阳,专程拜谒了墓,并作长诗《题杜工部坟》以吊之,最先认识到杜诗的价值。

5、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当时作者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作者便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创作了此诗。

6、韩愈在揭露现实矛盾与追求神韵的诗作风格上极有建树,但真正能代表其诗文成就的则是那些以雄大气势见长和怪奇意象的诗作,这可能与韩愈本人的性格特征有关。

7、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

8、韩愈有一首哭女之作,题为《去岁自刑部郎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蒙恩还朝过其墓题驿梁》。

9、由以上歧见可以看出,争议的实质分两个层面:一是韩愈究竟是否以文为诗,不赞成“以文为诗”之说者以明人为多见;二是认为韩愈是以文为诗者,也有否定和肯定两种意见,一派认为其“以文为诗”是不懂诗,混淆诗文之辨;一派认为以古文笔法作诗正是韩愈所长。

10、恰逢春天到来,初降小雨,韩愈想邀请好友张籍一同春游,可是张籍却以年迈推辞,韩愈就写了这首诗,把春雨后的皇城写的美如画,以此来“引诱”他出来游玩。

11、韩愈,韩昌黎作为一代文宗,其诗歌也一样继承了其文气,用晚唐诗论家司空图的话说,就是“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简单地说,就是以气势见长。

12、韩愈的长篇五古以“记体”为主,基本上承袭了杜甫的创作方法,但又进一步扩展了以散句为主的五古结构,除了少数作品穿插偶句或故意用全偶句以外,多数篇章全用散句连贯到底。而他在节奏处理上的创新,最突出地体现在两方面:(韩愈的诗歌特点)。

13、第以议论直言个人的感受和情绪,将明白如话的议论糅入诗歌。如清顾嗣立评《谢自然诗》云:“公排斥佛、老,是平生得力处。此篇全以议论作诗,词严义正,明目张胆《 原道》、《佛骨表》之亚也。” 程学洵《韩诗臆说》也评此诗曰:“韩集中惟此及《丰陵行》等篇,皆涉叙论直致,乃有韵之文也,可置不读。篇末直与《原道》中一样说话,在诗体中为落言诠矣。”汪佑南《山泾草堂诗话》评《石鼓歌》云:“如许长篇,不明章法,妙处殊难领会。首段叙石鼓来历,次段写石鼓正面,三段从空中著笔作波澜,四段以感慨结。妙处全在三段凌空议论,无此即嫌平直,古诗章法通古文,观此益信。” 方东树也评此诗曰:“一段来历,一段写字,一段叙初年己事,抵一篇传记。夹叙夹议,容易解。”韩愈以议论入诗这一点对宋代诗歌影响最大。严羽《沧浪诗话》指责江西诗派“以议论为诗”,宋人即直接承袭韩愈的艺术风格而来。

14、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

15、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诗经》和《楚辞》由于体式的原因,原本不具备叙述的潜质,因而确立了以抒情为主的传统。但是在五七言古诗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却逐渐拓展出叙事、记游以及议论的功能。在韩愈之前,诗歌已经有了不少“记体”和“议体”,但从未有人视之为“以文为诗”。所以要判断韩愈是否以文为诗,必须辨清其是否混淆了诗的“记体”和“议体”与文之间的基本界限。

16、“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

17、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8、这首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

19、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成之感。

20、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力倡以反映民间疾苦作为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以浅险平易的语言和乐府精神为其艺术追求,代表了中唐现实主义诗歌的总体方向。

21、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的《诗经》显示出我国抒情为主的民族文学特色,从它开始,我国诗歌走上了一条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诗也成为了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诗经》里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概括为“风雅”精神,成为我国诗歌的最基本最深远的传统。

2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这首诗的首联是说,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的路程。

23、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

24、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25、由此可见,韩愈究竟是否“以文为诗”,不但在历代诗评中存在极大争议,而且界定“以文为诗”的标准也极为模糊,因此本文拟从界分诗文的本质特征入手,对韩愈古诗中被视为“近文”的创作现象做一番深入的探究。

26、葛立方:裴度平淮西,绝世之功也。韩愈《平淮西碑》,绝世之文也。非度之功不足以当愈之文,非愈之文不足以发度之功。

27、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争议中还有一种力图以持平的态度看待“以文为诗”说的中间论调。如宋人陈善《扪虱新话》:“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世传以为戏。然文中要自有诗,诗中要自有文。亦相生法也。文中有诗,则句语精确,诗中有文,则词调流畅。”此说并未肯定以文为诗说,而是认为诗中可以有文。陈沆说:“谓昌黎以文为诗者,此不知韩者也。谓昌黎无近文之诗者,此不知诗者也。”“近文之诗”之说与陆时雍所说“诗中常有文情”是一致的。

28、赏析: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诗人没有彩笔,但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29、韩愈天生就有一种雄强豪放的资质,性格中充溢着对新鲜奇异、雄奇壮美之事物、景物、情感的追求,并且他一再提倡的“养气”之说,更使他在提高自我的修养的同时增添了一股敢作敢为、睥睨万物的气概,发而为诗,便是气豪势猛,声宏调激,宛如江河破堤,一泻千里。

30、另外,这首诗还具有启发人们发现美、积极向上的作用。这首诗除了叫《初春小雨》外,还有另一个名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当时56岁的韩愈,准备邀请诗人张籍一同出游。张籍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写了这首诗,想要以早春景色之美,来激发张籍的游兴。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韩愈希望张籍不要宅在家中,而是去积极发现大自然的美,拥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1、《有感》和《重有感》是直接反映太和九年的“甘露之变”,哀悼密谋诛除宦官而不幸被杀的李训等人。抨击了宦官专权和他们的残暴行为,希望曾多次上疏声讨宦官的节度使刘从柬,以具体的军事行动,拯救国难。

32、王谠:元和已后,文笔学奇于韩愈,学涩于樊宗师。

33、最后两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则是韩愈认为春天里最美的景色,就是这早春时的小雨和小草。它们要远远胜于烟柳满城时的晚春景色。在描写春天的诗歌作品中,和韩愈一样写早春之景的少之又少,反而晚春较多。所以韩愈这首诗,取早春景色来歌咏,可见其别出心裁的一面。

34、韩愈究竟是否“以文为诗”,不但在历代诗评中存在极大争议,而且界定标准也极为模糊。通过分析前人所举韩诗“记体”和“议体”的代表作,可以看出韩愈长篇五七言古诗都加大了以散句连属的长度和密度,意在最大限度地拓展其叙述和议论的功能。虽然某些长篇因节奏处理的难度增加而导致近似散文的印象,但始终能以抒情节奏为主导,并未以散文的概念和逻辑来取代诗歌应有的情绪、感受和言外之意。何况韩诗中所有“散文化”的句法都可以追溯到早期汉诗和杜诗,可见产生这种创作现象的根源还是在韩愈对于古诗表现潜能的探底式尝试。因而如以古文“文法”解读韩诗,无论褒贬如何,均难切合韩愈的创作用心。

35、清代尤其是中晚期,沿袭以上两种说法的都有,但对于韩诗的评价普遍很高,而且多数人都认为“以文为诗”是韩诗的重要特征,其佳处也正在此。如赵翼认为:“其实昌黎自有本色,仍在文从字顺中,自然雄厚博大,不可捉摸。”“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这里虽然是从“不专以奇险见长”的角度称道韩诗之平易自然,但以韩愈对古文的要求“文从字顺”赞其古诗,实际上是采用评文的标准来评诗。方东树认为“韩公诗,文体多”,他评点韩诗,也多从古文笔法着眼,如谓《山石》“只是一篇游记,而叙写简妙,犹是古文手笔”。又赞《桃源图》“抵一篇游记”,《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一篇古文章法”等等。这些论者似乎认为诗文一理,不必讲究诗文之辨。如延君寿在评点《郑群赠簟》时说:“前人有诮作者是以文为诗,殊不知诗文原无二理,文如米蒸为饭,诗则米酿为酒耳。如此突过一层法,即文法也。施之于诗,有何不可?”(《老生常谈》)饭和酒的比喻其实正说明文和诗提炼的方式和结果都不同,延氏却认为文法可用于诗法。刘熙载也说:“诗文一源。昌黎诗有正有奇,正者,即所谓‘约六经之旨而成文。’”(《诗概》)此说不仅是将诗文视为同源,也几乎是视为同体了。

36、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

37、第忽视平仄、音韵等声律,因为五言诗的音节一般是上二下七言诗的音节一般是上四下韩愈却有意打破这种常规,努力营造一种别出心裁的反均衡、反圆润的美,打乱原有的节奏感,使诗歌具有先秦散文的风格。程千帆先生认为,韩愈“以文为诗”,主要体现在古体诗中,并指出:“韩愈在古诗中,有的地方故意避免对仗,如《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中‘淮之水舒舒,楚山直丛丛’二句,强幼安《唐子西文录》就指出这是‘故避属对’,而这种‘故避’,显然与以文为诗有关,所以,韩集中古诗,尤其是七言古诗,很多是通首不对的,其中包括《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山石》及《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这样一些名作。”在创作中,韩愈有时甚至突破诗的一般音节,直接用散文的句法叙写,如《寄卢仝》诗“放纵是谁之过欤”《陆浑山火和皇甫 用其韵》“火行于冬古所存,我如禁之绝其飨”等等。

38、韩愈对长篇七古节奏的处理方式与五古一样,都受到杜甫的影响。由于七古的体势与散文的文势有某些相似之处,他又继杜甫之后着重拓展了“行”诗和无歌行题七古的叙述和议论功能,因而其七古更容易被视为“以文为诗”,为此有必要辨清其处理七古节奏的原理与古文“文法”的区别。

39、韩愈的功绩,无论是在潮州,还是日后的袁州,都未曾被百姓遗忘,千载思念。

40、胡震亨:韩公挺负诗力,所少韵致,出处既掉运不灵,更以储才独富,故犯恶韵斗奇,不加栋择,遂致丛杂难观,得妙笔汰用,瑰宝自出。第以为类押韵之文者过。

41、赏析: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作者便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创作了此诗。 “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

42、以俗为美、以丑为美,呈现怨愤郁躁、情激调变的怪奇特征。四处搜罗和雕琢词句,描写光怪陆离乃至阴森可怖的意象,如鲸鹏、妖鬼、落齿等。 

43、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大力提倡儒学,

44、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45、司空图:愚尝览韩吏部歌诗累百首,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抉电,奔腾于大地之间,物状奇变,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

46、裴敬:以文称者,若陈拾遗(陈子昂)、苏司业(苏源明)、元容州(元结)、萧苏曹、韩吏部之类。(58)

47、登临祝融峰,韩愈开云千百年来在南岳衡山传为佳话,历代文人以开云为题歌咏不绝。

48、王祎:考之唐宋,论文章则韩文公、欧阳文忠公(欧阳修),论政事则陆宣公(陆贽)、范文正公(范仲淹)而已。

49、著名的作品有《答李翊书》,这是一篇书信体论说散文,是韩愈给李翊的书信,阐述了作者的文学观念,在这篇文章里,他认为德是文章的内核,文是德之载体,或者说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这和他所一贯倡导的“文以载道”说是相一致的。

50、王祎:考之唐宋,论文章则韩文公、欧阳文忠公(欧阳修),论政事则陆宣公(陆贽)、范文正公(范仲淹)而已。

51、首句“天街小雨润如酥”,点出题目初春小雨,且以“润如酥”来表现它的特点,即细滑润泽。它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春雨是春天里最显著的特征,它在万物苏醒,凸显勃勃生机上占据着重要作用。同时,这句诗也给人一种清新优美的感觉。

52、韩愈文章之别开生面者,还有送序一类,都很出色,韩愈文章之所以传诵不绝,之所以为一代所师法,历代之典范,其造语之精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53、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当时京师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那路途的困顿是可想而知的。

54、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

该文章由作者:【admin】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