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体系精心整理80句
黑格尔哲学体系
1、(1)黑格尔肯定谢林提出“真实的东西”,即“真理”或“绝对”是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的同是一个功绩,但是,他尖锐地批判了谢林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理解为“无差别的同一”的形而上学观点。
2、“世界历史”是黑格尔构造的精神的“国家”发展环节的最高发展阶段。(黑格尔哲学体系)。
3、(3)认为认识过程是“理论理念”和“实践理念”双重运动的统一过程,而“实践理念”比“理论理念”更高,“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的资格,而且具有绝对现实的资格。”黑格尔在这里讲的“实践”虽然是精神性的活动,当时他对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论述,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哲学科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4、1800年—1806年在耶拿大学当教师,与谢林共同创办了《哲学评论》杂志。
5、黑格尔哲学根本谈不上是“泛逻辑主义或唯智主义的认识论”。他所批判的“知性思维”恰恰是理智主义(现代西文的“知性”或“领会”Verstehen,understanding,compréhension都来自拉丁文的intellectus,即“理智”)。而黑格尔所说的精神超出认识论,涵盖了人类的知情意的内容。对待“泛逻辑主义”的批评,可用黑格尔的一句话来回应:“纯概念就是对象的核心和命脉……这个逻辑的本性,鼓舞精神,推动精神,并在精神中起作用,任务就在于使其自觉。”*
6、b.精神哲学:说明绝对精神是如何在人类社会和精神领域中运动的。
7、客观精神是以自由意志为前提的普遍精神,也就是人类精神所创造的社会、国家、政治法律制度、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
8、黑格尔强调哲学作为世界的历史最内在的核心,以思想自由为前提,自觉地实现精神的自由目标。哲学史本身就是科学的,因而本质上它就是哲学这门科学。逻辑学和哲学史是哲学真理全体或科学体系的不可分割两个方面,历史上的那些哲学系统的次序,与理念的那些概念规定的逻辑推演的次序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纯范畴的推演不再时空之中,而哲学史上的一个范畴需要时间。(黑格尔哲学体系)。
9、⑤绝对精神。黑格尔的整体观和伟大的历史感,均体现在这部意识发展史中。
10、能不能说黑格尔轻视道德,相信人性的根本恶,把自由归结为只有上帝才能实现的目标呢?我以为不能如此解释。黑格尔认为道德是人的内在主观性领域,“它主要以尊严的形式表现出来。尊严的基础就在于它涉及一个为我而在的不可触动的领域”*。黑格尔与康德的分歧在于,黑格尔更加关心自由的现实性和客观性。他说:“法的东西是自由意志的外部定在,意志在一个外在领域赋予其自身以实存。意志使自身成为客观的;人只是作为财产所有者才是自由的。”*
11、海德堡时期(1816-1818)黑格尔开始了教授生涯,德国的教授不像今日中国教授以课题和发表论文为主业,而是以给大学生上课为主业。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给大学生讲授了哲学史、法哲学、美学、人类学、心理学、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他为这些课程编写出的讲课提纲,被冠之以《哲学科学百科全书概论》(一般简称为《哲学全书》)于1817年出版,后来在1827和1830年重版了两次,并作了重要修改。除了这一标志其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外,黑格尔还发表了政论文《评1815年和1816年符腾堡王国等级议会的讨论》(一般简称“等级会议”论文),坚持要从自然法立场确立君主立宪制,批评邦议员们从实证法立场要求恢复法国革命前的旧法制的错误要求。
12、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的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13、(1)自律理性是把自律的理性即普遍规律引入道德领域的伦理观。
14、近代经验科学与作为逻辑学的思辨哲学之间有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经验科学为哲学思辨提供了无比丰富的材料,“哲学的发展实归功于经验科学”;另一方面,思辨哲学“赋予科学内容以最主要的成分:思维的自由(思维的先天因素)”,“又能赋予科学以必然性的保证”*。
15、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现实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是不彻底的。
16、(2)黑格尔尖锐地批判了把发展说成是量的增加或减少的形而上学发展观。他指出,量的变化是一种“渐进性的过程”,质的变化则是“渐进过程的中断”,即“飞跃”,而质变或飞跃是在量变积累的基础上发生的。不承认飞跃,只承认渐进性的变化,实质上就是否认产生和消灭。也就是从根本上否认变化。他认为真正存在的变化,只能是新东西的产生和旧东西的消灭,这就是“飞跃”。他据此批判了在哲学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所谓“自然中是没有飞跃的”形而上学教条。
17、实体只有经历了克服对立面矛盾的全过程,把所有环节都包含于自身,才成为绝对的整体。上帝的活动和生活不是自己爱自己的游戏,而是充满着否定物的严肃、痛苦、容忍、和劳作。上帝存在不是一个孤立的判断,而是辩证推理的过程,只有把所有完善的概念都统一在上帝的主词之中,才能达到关于上帝即实体的绝对知识。
18、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1770年8月27日生于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1831年11月14日卒于柏林。1788年10月黑格尔到图宾根神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
19、“真理”是一个崇高的概念,哲学以追求真理为己任。但是,古往今来也有蔑视、无视和轻视的态度。黑格尔总结了对待真理的错误态度。其有权势者对真理弃如敝履,当耶稣说他来是为真理作见证时,审判者彼拉多说:“真理是什么呢?”(《新约·约翰福音》18:38)“他的意思是说”,黑格尔解释道:“他已经看透了真理是什么东西,他已经不愿理会这名词了,并且知道天地间没有关于真理的知识。”其普通人以为真理无用,即使为求真理而学哲学和逻辑,“末了又复回到这无常世界的沙岸,与最初离开此沙岸时一样地毫无所谓,毫无所得”。其头脑简单、自我感觉良好的人“相信他们一生下来现成地便具有宗教和伦理上的真理”*。最后,黑格尔最为关注的态度是真理不可知论,因为这在哲学内部拆了哲学的台。他归咎于康德知性思维的影响:“它所主张的观点是:真理建立于感性的实在之上,思想只有在感性知觉给与它以内容与实在的意义下,才是思想;而理性,只要它仍然还是自在自为的,便只会产生头脑的幻影。由于理性这样自暴自弃,真理的概念也就跟着丧失了……知识降低为意见。”*黑格尔的批判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康德固然将知识当作主观和客观都充分的真,以区别“主观上的充分性叫作确信,客观上的充分性则叫作确定性”*,但既然他把“知识”限定在现象界,而把理性排除在客观真理之外,那么黑格尔理所当然地认为,康德所说的知识很难与主观确信的意见相区别。
20、③“我思”和“我在”“我思”或者思维是“我在”的一个属性,而只有这个属性不能与“我”分开,所以只有“我思”才能够标示“我”的存在。在这个基础之上,笛卡尔才会说:“我思维多长时间,就存在多长时间。”这个思维虽然指的是一种意识活动,并且“想象”也是作为一种意识活动而被包含在内,但是这种意识活动的侧重点在于不依赖于外物的思维活动本身,强调的是思维本身所具有的自足性,它自己的活动是它自身存在的原因。
21、2008,WissenschaftderLogik:DieLehrevomSein(1832),neuhrsg.vonH.-J.Gewoll,miteinerEinleitungvonF.HogemannundW.Jaeschke,FelixMeinerVerlag.
22、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内容博大精深,但逻辑严缜细密,可加以精简呈现。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黑格尔哲学体系,那就是“精神”。黑格尔在《逻辑学》中说:“把精神提高到自由与真理,乃是更高的逻辑事业”。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很多词汇,如“辩证法”、“理念”、“异化”、“扬弃”、“反思”、“发展”等等,都是阐明论述精神的真理和自由的黑格尔逻辑术语,这些词汇通过黑格尔著作的翻译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我们日常生活。诚如黑格尔所说,人们熟悉不一定是真知*。要获得对黑格尔哲学的真知,我们需要反思这样一些问题:我们的文化是不是以及为什么是一个精神世界?真理是不是客观的,有没有绝对真理?我们所处的时代精神是不是以及是何种意义上的自由?通过阅读黑格尔,我们今天仍能获得一些真知灼见。
23、(3)怀疑派的自由观是自由意识的第二个形态,它否定现实的不自由。
24、黑格尔认为这样的精神就是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因此自由就是不依赖他物存在,是自己与自己相关。他说:“精神的自由并不仅是一种外在于他物的自由,而是一种在他物中争得的对于他物的不依赖性,——自由之成为现实并非是由于在他物面前逃走,而是由于对他物的征服。”黑格尔实际上是肯定人类历史是从必然向自由的发展。
25、在柏林大学,黑格尔还开设了“宗教哲学”课程。在他去世后,后人按照其口授内容编辑出版了《宗教哲学讲演录》。我们上文已经减少了黑格尔早期从康德启蒙主义的道德宗教出发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批判。黑格尔后来形成了他自己以爱的原则、生命原则和精神原则来阐释基督教的宗教哲学思想。而在柏林时期,黑格尔对基督教的批判大大减弱。他与《精神现象学》中把艺术、宗教和哲学作为绝对精神发展的三阶段相适应,强调哲学与宗教的和解,认为它们都是绝对精神的表达,只是宗教以启示和信仰来表达,艺术以表象来表达,而哲学只是以概念理性思辨地表达。在这一对绝对精神的“表达”中,宗教高于艺术,却低于哲学。这一“高低”的标准是“认识论的”,宗教也是一种认识方式,即以“表象”认识“绝对精神”,以“思维”把握“神”。他排除人格神,反对对神的盲目崇拜和施莱尔马赫强调的宗教是对上帝的绝对依赖感。因此,黑格尔不把宗教归结为教士的欺骗,而把它看作是历史和当代深刻矛盾冲突的表现及其解决。他的宗教哲学确实也确立了一种不同于康德、施莱尔马赫的现代宗教观,影响十分远大,同时在他死后,也是促成黑格尔学派分裂为左派和右派的一个重要原因。
26、道德理性相当于以个人情感为道德基础的伦理观,它与观察的理性构成矛盾。
27、摘要: 黑格尔哲学体系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精神。黑格尔把表象、经验和思辨作为精神的三个层次,说明了内在于它们之中的思维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在对待真理的态度上,黑格尔最为关注的是真理之不可知论。在证明逻辑范畴的真理性问题上,黑格尔指出,逻辑学要沿着精神现象学表述和证明经验意识真理的方法来表述和证明纯范畴的真理性。对于精神的自由,黑格尔认为,自由是“精神无限权利的范畴”,自由的意志首先是权利主体,认为“法的体系是实现了的自由王国”。黑格尔哲学至今仍有现实性,特别是在当代中国哲学的语境中更应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一是黑格尔并没有用国家“吞噬”了市民社会,而是认为只有家庭和市民社会这两个环节都在国家内部获得发展时,国家才是有生气的;二是黑格尔的历史观并非“历史终结论”,因为他深知自己哲学的局限性;三是在黑格尔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上,他对中国哲学和文化持严厉批评态度,重点批判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但我们应用历史的观点和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这些,要包容他的合理哲学,承认黑格尔哲学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性。
28、我们应该用同样的态度对待黑格尔哲学,不要由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而否认黑格尔哲学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性。黑格尔时代的普遍心态是按照“落后—进步”的模式规定“东方—西方”的二元对立,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也不例外。但他的辩证思维还有另一面。他说:“就其内容来说,理性不仅是哲学所特有的财产,毋宁应该说,理性是人人所同具。无论在什么阶段的文化或精神发展里,总可在人心中发现理性。”*这句话与陆象山所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可谓异曲同工。孟子反驳“食色性也”,黑格尔则多次用人类以概念把握食物和两性关系的方式论证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分*。
29、(1)Arndt,A.,2000,"DieanfangendeReflexion.AnmerkungenzumAnfangderWissenschaftderLogik",inHegelsSeinslogik.InterpretationenundPerspektiven,hrsg.vonA.ArndtundC.Iber,AkademieVerlag.
30、相互承认欲望是类意识,但一个自我不可能普遍低获得其他自我的承认,要求承认的欲望于是成为生命个体之间的生死斗争。生死斗争的结果是胜利的一方成为主人,失败的一方成为奴隶。主人是为得到普遍承认的冒险献身的自主意识,奴隶意识是苟活求生的依赖意识。主人只有被奴隶所承认才有自主意识,而努力的依赖意识在于顺从主人的意志。主奴关系是精神现象学的精彩篇章,是运用辩证法的典范。黑格尔用思辨的语言说明了阶级的起源、劳动的异化及其价值、劳动的创造历史和造就人的过程等具体道理,说明了不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如何趋于平等和自由的。
31、黑格尔那里的哲思主体既是我们人,也是理念即思维自身。哲思的主体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哲思或思维的本质结构。如果思维并非静止的东西(比如“思维”作为一个概念或词语,作为一个“思想”),如果它是真正的思维,如果思维在思维着,那么,不论主体与对象是否最终被揭明为同一个东西,按照思维的概念,思维必然将自身一分为分为思维的主体和思维的对象。这种两分标志的是思维的本质结构,代表的是理念本源性的、内在的矛盾与对立。从其本质结构来看,思维是“将自身作为对象来拥有的概念”(2003,S.198)。这种根源于思维本性的两分,黑格尔称之为绝对者的“原始分裂”(Ur-teil),它是辩证法⑦的“内在灵魂”。只有通过这种“原始分裂”,思维才能认识自身。诚如杜辛所言,“因为概念在所言明的思辨一逻辑的意义上是纯粹的、思维着的主体,所以概念必须自身与自身相区别,以便能够在作为所思的他者中认识自身”。(Düsing,1986,S.24ff.)在思维的主体与对象被最终揭明为同一个东西之前,这种“原始分裂”首先就表现为像一般的知性或反思所代表的那种外在的对立:思维对其所思的东西而言,首先是一个外在的主体。于是,从思维的本质结构出发,开端又必然回到了前面所说的抽象知性或反思直接设定的那种东西那里。因而,黑格尔通过对开端的批评,并非是要提供一个全然不同的开端;他自己哲学体系的开端之独特性和逻辑必然性只在于:在批评一般知性意义上的那种开端的同时,又指出这种开端的不可避免性。
32、1807年出版《精神现象学》,在《班堡报》做编辑。
33、在谢林那里,由于他主张“无差别的同一”,他提出的“同一——差别、对立、矛盾——同一”的辩证形式,就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公式,差别、对立、矛盾既不知是怎样从同一来,也不知是怎样回到同一去的。而黑格尔认为,精神,即以概念形式表现出来的思维的运动,是有其固有的形式和“节奏”的。这就是他对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的辩证发展思想加以重新理解和改造而提出来的“肯定”(正)、“否定”(反)、“否定之否定”(合)的“三段式”
34、实际上,黑格尔明确地说,国家是“家庭原则和市民社会原则的结合”*。“结合”只是取消了家庭和市民社会作为伦理实体的独立性,而没有取消它们实现的自由人格、个人尊严、平等权利、财产权、私人利益和社会福利,可以更好地解决市民社会本身不能解决的贫困化问题。但国家没有取代或“吞噬”家庭和市民社会的社会功能,相反,黑格尔说,家庭和市民社会这两个环节都在国家内部获得发展时,国家才是有生气的。他还说:国家的“具体自由在于,个人的单一性及其特殊利益不但获得它们的完全发展,以及它们的权利获得明白承认(如家庭和市民社会的领域那样),而且一方面通过自身过渡到普遍物的利益,另一方面认识和希求普遍物”*。不难看出,《共产d宣言》提出“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与黑格尔的“具体自由”思想有密切联系。
35、(13)塞拉斯在1956年第一次公开对“被给予之神话”进行了批判。(cf.Sellars,p.117)
36、(3)黑格尔肯定康德关于运用“知性”范畴去认识“物自体”时所引起的矛盾是必然的这种思想,应当看作是近代哲学界一个最重要的和最深刻的进步,但是,黑格尔认为,康德的这一见解虽然“如此深远”,而他对问题的解决却又是“如此肤浅”。
37、《哲学全书》把哲学体系分为“逻辑科学”(第19节到244节)、“自然哲学”(从第245节到376节)和“精神哲学”(从第377节到577节)三大部分,这种区分是将现代哲学的“科学”要求嫁接在自斯多亚(也称之为“斯多葛”)学派以来确立的人类知识体系概念上:逻辑学、自然学和伦理学。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也接受这一科学体系概念,称逻辑学为研究人类纯粹思维规律的科学,是形式化的科学,而质料化的科学只有两门:物理学(等同于“自然学”)和“伦理学”,前者研究自然的因果律,后者研究自由的因果律。黑格尔一直追寻哲学作为科学体系,显然也是在这一脉络之上,只是他不认为逻辑学是形式化的科学,而是规定为“纯粹理念的科学,这就是在思维的抽象要素中的理念的科学”,它是存在与虚无的逻辑学、生成变化的逻辑学、普遍与特殊的辩证法。哲学作为这样的“科学体系”,也就是整个人类的知识总体,康德所追求而从未完成的作为人类知识总体的形而上学体系,也就在黑格尔这里出现了,而且是作为“科学”而出现。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完成”,也是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完成”。
38、黑格尔把客观思想的全体称作理念(DieIdee),而个别的“纯概念”和思维形式是理念的要素。他说:“理念并不是形式的思维,而是思维的特有规定和规律自身发展而形成的全体,这些规定和规律,乃是思维自身给予的,决不是已经存在于外面的写成的事物。”*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提出:“真相是一个整体。”*这也适用于逻辑学,既然理念是逻辑纯范畴的全体,“逻辑学是研究纯粹理念的科学”无异于说“真理就是逻辑的对象”*。
39、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40、概念是自在与自为的统一。概念论范畴的推演是发展。发展是从潜在到现实的过程。存在和本质中的概念自身有无限丰富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开始是潜在的东西,是发展把潜在的内容实现出来,达到最高级的概念——理念。概念论范畴的发展经过了主观性、客观性和理念三个阶段。
41、(7)Hegel,G.W.F.,1952,BriefevonundanHegel,Bd.I:1785-1812,hrsg.vonJ.Hoffmeister,FelixMeinerVerlag.
42、《精神现象学》的第一个意识形态是感性确定性;对其而言,“这一个”作为独立于我们的主观认识而自在的东西,是如此之真,正如我们所见、所确信的那样。意识的自我检验是意识辩证运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其实就是那种基于传统的真理观之上的提问或疑问:我们的认知是否符合对象?舍此疑问,意识则无动力向前发展,感性确定性也就不会过渡到知觉。既然意识运动是内在的必然运动,那么这种疑问或怀疑就不能只是由我们外在观察者(我们读者或哲学家黑格尔)向意识提出的,而只能是各阶段的意识形态向自身提出的。
43、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构成了本体论,这是黑格尔的《逻辑学》研究的内容。绝对精神的辩证运动在意识内的显现是他的《精神现象学》内容。绝对精神在自然界的异化是他的《自然哲学》的内容。从原则上说,辩证法的某一范畴或环节与自然、社会和个人意识的一个阶段相对应,没有辩证联系的历史和没有历史发展的逻辑范畴都是意识所不可理解的,不能成为知识的对象和内容。辩证法范畴螺旋式上升与历史曲折前进和人的认识逐步深化的方向是一致的,无论是范畴,还是历史阶段和认识形式,后来的总比以前的更加丰富和真实。
44、1969ff.,Theorie-Werkausgabe,Werkein20 nden,aufderGrundlagederWerkevon1832-1845neueditierteAusgabe,hrsg.vonE.MoldenhauerundK.M.Michel,FrankfurtamMain.(缩写为TWA)
45、点评:这里思路非常开阔,试图打通柏拉图、笛卡尔和斯宾诺莎乃至胡塞尔,但是问题也很多。比如“自足性”是个什么提法?“我思”是意识活动,而非意识内容,这句话很不严谨。这里引入一个类似现象学方式的讨论,即上文提到的nous的知识形式,在胡塞尔那里是noema和noesis,没有必要。
46、黑格尔在“存在论”里着重考察了由质到量和由量到质的互相转化,他在这里批判了形而上学的质量观合发展观,阐发了质与量、质变与量变的辩证法,这是“存在论”中最重大的“合理内核”。
47、它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丰富性,居于整个近代哲学的高峰。
48、柏林时期(1818-1831),黑格尔被任命为普鲁士王国首府柏林大学教授。他起初看到的是一个有改革起色的普鲁士,支持他的是教育大臣、改革派人士阿尔腾斯泰因。在改革派主导下,普鲁士确实在适应世界潮流改革自身;拿破仑法国政治制度和英国经济制度,这些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制度,都在普鲁士有了一定的尝试与改革,所以,黑格尔改变了以往只把他家乡符藤堡的“士瓦本”视为“可爱的祖国”而厌恶普鲁士的态度,希望能在柏林这个新的政治文化中心能够同时成为科学与哲学中心,建立起一个“思想的自由王国”。当然这是改革与反改革、革命与复辟并存的时代。新世纪的曙光与旧秩序下的既得利益无时不在进行明争暗斗的较量。他到柏林后表面上的风光与实际上与普鲁士当权者的貌合神离也一直主导着他的生活。他的哲学在登上高峰之后也遭到非议,在作为“官方哲学家”的错误印记下,实质上也被告密,引起普鲁士当局的不满,甚至得到当面的和书面的警告。哲学这一自由的学问,只要还是作为官方的工具,就不可能按照其自身该是的那样发展。任何直觉不自觉试图成为官方哲学家的人,也必然承受着政治这个残酷镣铐的命运,谁也别想留给自己的只有幸运!黑格尔死后迅速被当作“死狗”,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49、(3)第三个特点建立在前两个特点之上,即辩证法、历史和认识论的统在他那里这三者被归结为一个东西。辩证法是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历史是辩证法的具体运用;辩证法的范畴和规律是认识论的对象,认识论是辩证法在人的意识中的应用。
50、(14)Theunissen,M.,1980,SeinundSchein:DiekritischeFunktionderHegelschenLogik,SuhrkampVerlag.
51、(3)由于真理是具体的,本身是矛盾的,因此真理就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矛盾发展的过程。就是说,真理是思维永远产生自身同存在的矛盾,永远克服这种矛盾,并且在矛盾中达到使存在和它自身相一致的过程。
52、黑格尔认为对自然界作哲学的考察,其任务就是指出自然界是精神的生成过程,是精神扬弃其异化的过程,自然界本身的发展阶段则是精神力图超出其异在的意图的结果。它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即“机械性”、“物理性”、“有机性”。与之相对应,自然哲学也就由“机械论”、“物理论”、“有机论”三个部分构成。
53、(1)他对真理的规定,包含着真理是全面的思想。
54、⑧尽管阿恩德特与亨利希一样,也把作为简单直接性的开端视为黑格尔自己的态度,但与亨利希不同的是,阿恩德特认为,外在反思不仅制造了开端,同时也作为开端。(cf.Arndt,S.136ff.)
55、一般思维要求有一个这样的开端:“弄出一个纯粹的开端,只是我们的要求而已;而除了开端本身,并无他物是现成的。”(1999,S.cf.2008,S.62)这个要求作为我们日常想当然的、直接的思维,指涉的也是《精神现象学》里的直接意识或自然意识。(cf.1999,S.36ff.;2008,S.58ff.)自然意识直接拿来、预设的东西,正如纯存在一样,空无内容,毫无规定性。但这种直接被设定的东西,已然包含了“与一个全然的他者相关联的我和一个与我相关联的对象,因而是一个中介”。(1999,S.36)另外,“我”按照自己的关切所直接拿来作为开端、作为本质的东西,是随意的,因而“开端作为这样一个主观的东西就保持在一种偶然的方式之中”⑥(2008,S.55)。于是,似乎就诚如迈克尔·沃尔夫(MichaelWolff)所说,“并不存在逻辑性的开端”。(Wolff,S.241)
56、黑格尔批判康德认为矛盾只是所谓理性的本质,而不是世界的本质的观点,说它是出于对世界的“一种温情主义”;他批判康德只举出四个矛盾,“这未免太少了,因为什么东西都有矛盾”。他由此得出结论说,康德的根本缺陷就是停滞在所谓理性矛盾表明“物自体”不可知的消极结果里,而没有进一步认识到其积极意义:“在于认识一切现实之物都包含有相反的规定于自身。”矛盾是存在和思维的根本原则。
57、在谢林哲学之前,各种哲学包括康德哲学在理论与实践、科学与道德、自然与社会、真理与历史之间设置了不少的隔阂,谢林则作出了意识历史与自然历史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的猜测,试图把这两个被分割开的领域结合在一起。黑格尔继承并彻底贯彻了谢林的做法,把本体论、认识论、自然哲学、道德哲学、艺术哲学、历史哲学和宗教哲学等各门学科结合成一以贯之的体系。辩证法则是贯穿在所有这些领域的原则、规律和过程。因此黑格尔哲学是第一次使辩证法、历史和认识论达到统一的体系。
58、只有思维才能思考思维自身,“只有精神才能认知精神”(1991,§19,ZusatzTWA8,S.70),“只有思维才能被称为哲学的工具”(1991,§7)。在思维的自我认识中,思维者、被思维者与思维工具(方法)都是同一个思维,三者合而为一。绝对者即思维自身才是真正的开端。(cf.Kimmerle,1979,S.186ff.)“必须以绝对者作为所有的开端”(2003,S.289):一方面,任何意义上的开端都必须从思维自身来理解;另一方面,绝对者作为开端自身首先也必然是一种抽象的、空洞的开端。因而正如海因茨·基默尔勒(HeinzKimmerle)所说,“在开端那里,我们看到的是纯存在的无规定性,是思维的被给定存在”。(Kimmerle,1986,S.266)
59、如果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总结黑格尔哲学的话,那么这个公式或许可以:笛卡尔/莱布尼茨的认识能力的批判+斯宾诺莎的观念运动+康德的逻辑学(思维的形式)+亚里士多德(潜能、现实转化)=黑格尔的哲学
60、(2)主人意识是靠奴隶而实现的,因此主人意识不是自主意识,主人也是奴隶。
61、在伯尔尼时期,还有一部论文残篇必须交代,这就是《德国唯心主义最早的系统纲领》(1917年才经罗森茨威格整理出版),这篇论文是最早的一篇关于“德国唯心主义的体系纲领”,提出从神话建立审美的宗教,实现德国哲学的革命。但这篇论文究竟是黑格尔写的还是谢林写的,甚或是荷尔德林写的?一直到现在学术界争论不休。谢林研究者认为美学、神话是谢林思想最重要的特征,普遍认同是谢林的论文;黑格尔研究者把它归属于黑格尔,荷尔德林研究者把它归属于荷尔德林,可见确实是一篇相当重要的早期文献。
62、黑格尔认为,事物的本质就表现在现象中,现象也就是本质的显现。因此,离开了特性或规定性就无所谓事物,离开了现象也无所谓本质;而认识了事物的一切特性或规定性也就可以认识本质。
63、黑格尔认为感性确定性是个人意识的最初形式,它的对象是个别事物的存在。它的特点是表面上看它好像是最丰富的知识,但实际上是最抽象、最贫乏的知识。
64、1999,WissenschaftderLogik:DasSein(1812),neuhrsg.vonH.-J.Gawohll,miteinerEinleitungvonF.HogemannundW.Jaeschke,FelixMeinerVerlag.
65、现实:实体和偶性——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
66、即便康德和黑格尔对中国哲学和文化持严厉批评态度,中国文化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胸怀仍足以包容他们的合理哲学。牟宗三曾说:“我以为真能懂中国儒学者还是康德。”* 这是在康德“厌华”言论尚未被翻译成中文的情况下说的。我们现在知道康德对儒家的真实态度之后,也不应该为此而否定牟宗三在中国哲学中吸收康德哲学的工作。牟宗三说,康德的“现象与物自身之分别”是“他整个系统之基本重要概念”,“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之相会通,只有通过康德的这个间架才可能”*。在我看来,这一判断是对中西哲学本质的一个深刻洞察。
67、什么是“想象”?上文已经简单地提到了,根据上面第六沉思的文本,想象可以主要概括出两个主要的特征以与纯粹理智能力区分开来:需要集中精力;转向外物(“在物体上考虑......通过外物得来的观念”)。笛卡尔基于这种对“想象”的理解,认为“想象”不可以成为一个认识起点。他说:“凡是我能用想象的办法来理解的东西,都不属于我对我自己的认识......要改弦更张,另走别的路。”这条另外的路无疑是找到“我对我自己的认识”,而这条路就是“我思”。①和②其实讲的是同一个原则:物质性质的东西不能作为认识的起点,因为物质性质的东西只能引起不真实的幻相;而考虑这些幻相的思维功能就是“想象”。
68、虽然黑格尔认为“客观精神”在外化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形式之前是纯概念或范畴的发展形式,它的辩证运动构成哲学本体论的内容,但是,在黑格尔看来,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不管是个人意识,还是人类精神,都有自己的历史,而所有的历史都是辩证发展的过程,辩证法是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历史是辩证法的具体应用。从原则上说,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与辩证法的某一个环节相对应;按照辩证法螺旋上升的方向,历史发展的方向是进步,达到了辩证法规定的最后目标,历史也就终结了。因此,本体论、辩证法和历史是统一的。
69、哲学是独立自为的,因而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自己提供自己的对象。而且哲学开端所采取的直接的观点,必须在哲学体系的发挥的过程里,转变成终点,亦成为最后的结论。当哲学达到这个终点时,也就是哲学重新达到其起点而回归它自身之时。这样一来,哲学就俨然是一个自己返回自己的圆圈,因而哲学没有与别的科学同样意义的起点。
70、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
71、但黑格尔的内化作为理念的“走向自身”(In-sich-Gehen),并不能解决理念的内在推动力问题。对此,我们以《精神现象学》的第一步意识运动为例加以简要说明。
72、立法理性按照某些社会集团和行业的常识来制定法律,它本身需要审核法律的理性。但审核的理性仅仅对法律进行形式逻辑前后一惯性的审核,这种审核总有一个未经审核的前提,因而只是空洞的形式。审核法律的局限性暴露了它和精神的矛盾。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社会习俗、秩序,而且是伦理实体。
73、他把哲学家与民众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同时指向宗教和专制制度。
74、但“存在”既然只是这样一个空洞的“决心”,它还什么都没有规定,所以从内容上看它就是“无”(Nichts)。或者说,我们对于这样的存在什么都不能说,只能说“存在着一个无”。所以存在范畴由于其本身的内容(或无内容)的展示,就直接否定自身而过渡到自己的对立面去了,纯存在就成了纯无。但这个纯无毕竟是依托着纯存在而得以建立(得以存在)起来的,否则它根本就不可能出现(没有“无”)也不可能谈论它。所以无中本身即已包含着存在的概念了,即无就是一种最基本的存在。正如存在并非一个现成的什么东西、而是一种活动一样,无也不是一个现成的无(“没有”)而是一种否定的活动即“不”的活动。既然存在自我否定为无,无也否定自身而为存在,所以这种否定或否定之否定就形成了第二个范畴,即“变易”(Werden)。变易是存在和无的动态的统也就是产生(从无到存在)和消灭(从存在到无)的统一。在这种统一中,变易成为了第一个“具体概念”即有了自己的具体内容,它把存在和无都变成了自身概念内部的两个环节,并由此使存在和无成为了特定的存在(“定在”)和特定的无,从而具有了“质”的规定性。
75、(1)黑格尔认为质与量是辩证统一的,他反对把二者割裂,片面强调其也反对将两者并列,不研究两者的辩证转化,只用一个“和”字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形而上学观点。他强调质的范畴,认为我们观察事物首先是从其质的观点去看,然后才进入到观察其量,这是认识的必然次序。他特别反对当时形而上学、机械论片面强调量的数量观点。他的批判是正确的。
76、1992,WissenschaftderLogik:DieLehrevomWesen(1813),neuhrsg.vonH.-J.Gawoll,miteinerEinleitungvonW.Jaeschke,FelixMeinerVerlag.
77、使黑格尔哲学负盛名的正是他的通过客观精神概念而发展出来的思想。这里我们达到黑格尔思想的统一体。当他试图联系起他的道德、社会政治思想及其余体系。人类行为的全部领域,个人的和集体的,被他形容为现实的一部分因而是本质上合理的。此外,作为现实的部分,精神的客观面被认为涉及到辩证过程中。人类行为和社会、政治组织包含或体现了精神,正像自然是绝对理念的体现一样。因此,黑格尔不把组织看成为人的创造,而是历史的辩证过程的产物,是理性的现实的客观表现的产物。如,他在正义哲学中所表现的。然后,我们转向辩证过程的重要时刻,黑格尔试图通过它来表明从个人的正义概念向国家对社会的权威的自然运动。此处基本的三一式运动是从权利(right)再到道德(morality)再到社会伦理(socialethics)。
78、(4)由于真理是全面的、具体的,是一个过程,黑格尔就认为“真理本质上又在认识中”,因此,认识也就是一个由无知到知,由简单到复杂,由贫乏到丰富,由片面到全面的辩证发展过程。
79、 黑格尔以辩证法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绝对唯心主义概念,即是包含在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之上的绝对精神。他认为整个世界的进程是精神的自我发展。这种自我发展经过三个阶段:
该文章由作者:【admin】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