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心忏悔的佛经名句精心整理51句

诚心忏悔的佛经名句

1、 (名身者:名诠诸法自性,如眼耳等种种名字。)

2、2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大方广佛华经》(诚心忏悔的佛经名句)。

3、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4、星云法师:我很希望徒众中,类似依华那种毅力、耐苦、不退道心的条件者,能多几个人,和对方交换学生学藏传佛教。

5、忏悔是好人为坏事缠累而懊悔。是心灵在肉体里掘起。

6、忏悔是好人为坏事缠累而懊悔。是心灵在肉体里掘起。是蓝天的降临。是灵性进步之梯,是上帝的召唤,是良心的扩长和清洁,是心灵走向秩序的通道。

7、佛语有云: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8、伽叶:释尊,世人业力无为,何易?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伽叶:世人心里如何能及?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9、20常乐寂静,远离五盖。心乐思维,观生死过。常修善法,至心不废。具足正念,断诸放逸。省于言语,亦损眠食。心净身净,不亲恶友。……虽处世法,身心不动。(禅波罗蜜品第二十七)--《优婆塞戒经》

10、灯下髑髅谁一剑,尊前尸冢梦三槐。金裘喷血和天斗,云竹闻歌匝地哀。

11、净空老法師說:西藏教是佛传的,这个密宗是佛教正规的一个宗派。不学密就不能成佛,密是最后一关,你全部要通过。真正是不起心、不动念,不但是没有分别、执着,没有分别、执着是低层的,最高的是不起心、不动念,你才圆满成就了。那么,现在密宗里头这些大德,我们看他的行迹,我们不敢非议。因为什么?不知道他的境界多深。我们只有赞叹,绝对不批评。但是我们自己晓得,我们到不了这个功夫。

12、沈约十三岁时家遭大难,父亲沈璞被刘宋文帝刘义隆的凶子刘劭所杀,沈约潜逃流窜,后遇大赦才得以免罪。

13、  渐渐增进,慈心愈长。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当于杀生等。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皆当委曲防之。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

14、处众无所畏,广为分别说,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衣,

15、  大抵最上者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16、佛说,汝负我命,我还汝债,是以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佛还说,汝爱我心,我怜汝色,是以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愣严经卷四大正藏第十九册页120中》

17、梵公此地迹犹存,为我重开忏悔门。石桥花飞香杳蔼,莲池蛙静雨黄昏。

18、《金刚经》也流传甚广,广为人知。其中的名句不胜枚举。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等等,我们对于一切“相”都不应执着,包括佛法在内。佛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应尚舍,何况非法?”佛法就像帮助我们渡河用的船,一旦我们已经从此岸渡到了彼岸,那么船只也应该舍去。即是说佛法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只要实现了目的,获得了解脱,为何还要依依不舍呢?

19、佛陀那不可思议的自在力,能够「一为无量,无量为小中变大,大中变小,于一毫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可以把无量无边的功德,摄持在很单一的小法上,也可以把单一的法,现出无量无边的功德来。所谓「小中变大,大中变小」,可以把极乐世界,无量无边的依正庄严,会归到一句佛号;也能够把一句佛号,开出无量无边的功德。此自在力就是诸佛不共之法。

20、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只有愚人才会执过不改。――西塞罗

21、3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妙法莲华经》

22、长智都缘更事。尽今生、十分珍卫。暮年怕杀,汗青蠹简,擘红高会。也莫贪他,君谟旧谱,子云奇字。特邀张司业,看花题竹,韩家园内韩喜张籍眸子清朗云:“忽见孟生题竹处。”籍诗:“昨日韩家后园内,看花犹自未分明”。

23、二者称赞如来  称即称颂,赞即赞叹。如来,佛的十号之一。如者如如不动,指不生不灭的心体,湛然寂照,亘古今而不变。来即去来,谓如如不动的心体,能生起万德。即于无去无来中,能去能来。佛有三身,称赞法、报、应三身的偈颂:‘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称赞法身佛的偈颂:‘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称赞报身佛的偈颂:‘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称赞应身佛的偈颂:‘堂堂黄金相,巍巍不动尊,天上与人间,无不咸恭敬。’称赞如来相,以身业礼,以口业赞,以意业敬,是为三业供养如来。

24、伽叶:释尊,世人业力无为,何易?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伽叶:世人心里如何能及?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25、以下「名身」、「句身」跟「文身」,都是语言文字的一种表达。什么叫「身」呢?就是「聚集」的意思,把同一类的聚集起来叫「身」。『名诠诸法自性,如眼耳等种种名字』,「名」就是各式各样的名词或名称;人跟人之间要互相沟通,你讲什么话、我听得懂,我讲什么话、你也听得懂,就必须安立各种名字──这是眼睛、这是耳朵、这是胡子、这是杯子…这叫作「名」。

26、效仿诸佛菩萨,以大悲心,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对任何众生,都要尊重恭敬,宽容慈悲,如敬父母乃至如来,等无有异。对众生做到以下四点:(1)于诸病苦为作良医;(2)于失道者示其正路;(3)于暗夜中为作光明;(4)于贫困者令得宝藏。

27、20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佛遗教经》

28、鱼沫煦恩残粉在,蛛丝牵爱小红留。色香久在沉迷界,忏悔谁能倩比丘。

29、梁武帝萧衍和沈约与谢朓、王融、萧琛、任昉、陆倕等号称“八友”,称名一时。

30、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31、顺忍  菩萨能于诸法思维观察,平等无违,随顺了知,令心清净,正住修习,趣入成就。

32、如影忍  菩萨非于世间生,非于世间没;非是世间,非出世间;非修菩萨行,非舍于大愿;虽常行一切佛法而能办一切世间事;不随世间流,亦不住法流。譬如日月、男子女人,于明镜等清净物中而现其影,影与明镜,非一非异,非离非合。菩萨亦如是,于无二法中,分别二想,善巧方便,通达无碍。菩萨成就此忍,虽往诣十方国土,而能普现一切佛刹,亦不离此,亦不到彼,如影普现,所行无碍。

33、举一个例子:隋唐时代,有一位法师,不是中国法师是印度法师。这位法师的鼻子特别厉害,光闻味道,就能够知道很多事情真相。他不懂中国文字,但是你拿一本《春秋》给他闻,他闻一闻──啊呀,这本书里有浓厚的血腥之味;另外再拿《易经》给他闻──嗯,这本书里有玄妙的道理。所以说六尘都能够含摄教经、行经、理经。不过,就着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来说,主要是眼、耳、意─用眼睛去看经典、耳朵听闻佛法、第六意识加以分别;我们修学圣道所依止的根,多数是依「眼、耳、意」三种根识,这是约娑婆世界众生说的。

34、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35、对于生死不要觉得可怕,因为生死本来就像世俗的搬家一样,只不过换了一个躯壳而已。

36、菩萨能于诸法思维观察,平等无违,随顺了知,令心清净,正住修习,趣入成就。

37、3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学习二种观道。何等为二?一者唯心识观,二者真如实观。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常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若于坐时,随心所缘,念念观知唯心生灭,譬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少处(或名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时,识、想、受、行粗分别相,不现在前。从此修学,为善知识大慈悲者守护长养,是故离诸障碍,勤修不废,展转能入心寂三昧。--《占察善恶业报经》

38、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39、穷时,要少在家里,多在外面;富时,要多在家里,少在外面。穷时,钱要花给别人;富时,钱要花给自己。穷时,不要计较,对别人要好;富时,要学着让别人对自己好。穷时,花钱给别人看;富时,花钱别给别人看。穷时,要把自己贡献出去,尽量让别人利用;富时,要把自己藏好,别让人随便利用!

40、佛语有云: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41、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42、教参熟,是菩提无树,明镜非台。偷闲来此徘徊。把人世黄粱都唤回。

43、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44、「无想报」,是属于色界第四禅─无想天的果报。前面「无想定」跟「灭尽定」,一个是外道人士、一个是三果以上的圣人,都是以人的果报体而入此定的。而「无想报」不是人的果报,它是修得「天」的果报,我们看解释:

45、人不能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那样一个人就不能进步。――毛泽东关于忏悔的名言警句忏悔,是心灵真心愿意悔改。

46、3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妙法莲华经》

47、答:这是在解释各式各样的心理状态跟物质状态。既然心理状态是存在的,物质状态也存在,但是存在的本身有很多差别,有些人入了无想定、有些人入了灭尽定、有些人是属于散乱、有些人出生、有些人死了,有各式各样的差别。这些差别,都必须要安立一个名字,大家才能够沟通─你讲的我了解,我讲的你也了解,这就是「不相应行」。它是依于色心的分位差别而假立的,但是也不离开「识」─万法唯识,表面上是在解释色心,其实还是以「心」为主。我们前面说过︰「色」随「心」转,都不离开内心的状态,主要还是内心;我们稍微注意一下,不管是时间、空间,还是指我们内心的状态。譬如以时间来说,佛陀讲法华经六十小劫,大家感觉只是一剎那而己,当内心跟法相应时,时间不决定、空间也不决定;一个人入了禅定以后,那是定果色,不是业果色,是定自在所生色;在禅定当中的时间不一样,空间感也不一样,所以主要还是依内心安立的。

48、其实,五徧行﹙作意、触、受、想、思﹚当中,佛陀呵责你在五欲境界─「于境取像以为体性,施设种种名言」,这样的「想」是呵责的。但是你观想阿弥陀佛依正庄严、观想「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佛法甚深法义,佛陀是赞叹的,因为光明智慧,也是从「想」生起。「诸佛正徧知海」,诸佛的智慧是正、徧、知;「正」是一切法的根本,就是一切法「如」;「徧」是普遍观察诸法的差别相。总之,佛陀的根本智、后得智,也是依止「想」生起的。假设我们不修学佛法,自己打坐,内心寂静住就好。是的,心寂静了,但是很难把问题给彻底解决,因为根本没看清楚问题的根源。生命的问题在于「无明」,不是在这个「想」,「我执」和「法执」才是最根本的错误。

49、佛教空无相,妙契合无上。天鼓解说经,忏悔罪无量。

50、大乘百法明门论18:同一桌吃饭,福报大的人看到饭菜特别香美;福报少的人就差点

该文章由作者:【admin】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