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华佗歇后语精心整理46句
曹操杀华佗歇后语
1、(注释)①头风:头痛病。②针鬲(gé):用针灸刺穴位。鬲,同“膈”,穴位名。③差:同“瘥”,病愈。④亲理:亲自掌理国政。⑤笃(dǔ)重:沉重。⑥专视:专门照看,治疗。⑦济:成功,这里指治好。⑧累(lěi)书:几次下文书。⑨食事:吃侍候人的饭,即不愿以医术受人役使。⑩斛(hú):古时计量单位。⑪收送:逮捕送进郡县监狱。⑫许:许县,今河南许昌市。⑬荀彧(yù):曹操的谋士。⑭所县:相关的事。县,同“悬”。⑮含宥:宽恕,原谅。⑯考竟:最后判处死罪。
2、曹操请华佗为他治疗“头风”顽症,华佗用针扎胭俞穴位,手到病除,效果很好,《三国志》对此的记载是,“佗针鬲,随手而差。”后来,随着政务和军务的日益繁忙,曹操的“头风”病加重了,于是,他想让华佗专门为他治疗“头风”病。华佗说:“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意思是说,你的病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治好,即使长期治疗,也只能苟延岁月。曹操的病果真那么严重了吗?
3、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4、但是,该书还记载,沛国相陈珪荐举华佗为孝廉,太尉黄琬征辟他做官,他都不去。这又是为什么呢?林振清在文章中指出,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华佗才气大,颇自负,认为陈珪、黄琬荐举的官职都不大,不肯为之。二是他已经迷恋上医学,不愿为此小官而抛弃所喜好的医学。走上从医道路后,华佗深以为耻,经常后悔,时刻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该书的《方技传》中写道,“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一语道破了华佗走上从医道路以后的心态。在行医的过程中,华佗深深地感到医生地位的低下。他的医术是高明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请他看病的高官权贵越来越多。在跟这些高官权贵的接触过程中,华佗的失落感更加强烈,性格也变得乖戾了,难以与人相处,因此,范晔在《后汉书·方术列传》中毫不客气地说他“为人性恶,难得意”。在后悔和自责的同时,他在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的再度降临。《一家之言,何以为信?》利用为曹操治病的机会,两度要挟,意图求取官爵。
5、中国历史上,最为悲惨的时代非起于东汉止于南北朝,延延数百年的“第二次小冰河期”莫属。
6、曹操杀华佗真的是因为曹操怀疑华佗假称给曹操开颅治疗风涎要谋害曹操?
7、过了一阵,华佗报告说家里来信了,说他妻子病了,要他回家看看,曹操批准。
8、至于华佗为什么冒着杀头的危险也不愿意再回曹操身边,有人认为他不想只当曹操的“私人医生”,想给更多的老百姓看病,还有人认为他想沽名钓誉,想在曹操面前谋求更多的个人利益。
9、正面:坚决果断、非常之时用非常之人、严于律己
10、有关华佗的记载主要见于《三国志·方技传》,《后汉书·方术列传》和《华佗别传》,所谓“华佗三传”。
11、曹操屡次手书招呼,又敕令郡县发遣,而华佗就是“不上道”。曹操大怒,但他还是小心地先求证了一下,如果真是他老婆有病,可以宽限时日,还给“补助”,如果要是撒谎,那就抓起来下狱。
12、如果真是高压血,那病根是不可能消除的,只能缓解,曹操病情时不时又严重起来,华佗说:“您的病是脑部的顽疾,短时间内难以除根,必须长期治疗,慢慢见效,以求延长寿命。”
13、也就是说,曹操患有“头风眩”,很大可能就是今天的“偏头痛”,发作时华佗随便扎一针,“偏头痛”就缓解了。
14、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肺汤”(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
15、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为了突出曹操多疑的性格,将这件为关羽疗毒的功劳平白给了华佗,然后在后来华佗为曹操治头痛病的时候,提出要为曹操做开颅手术,曹操因此疑心大起,又联系起华佗为关羽疗毒之事,便怀疑他要谋害自己,遂将其下狱治死。
16、寿光年可百五六十岁,行容成公御妇人法,常屈颈鷮息,须发尽白,而色理如三四十时,死于江陵。
17、后来,华佗假称接到了家书,请假回家。曹操屡次催促返回,华佗谎称老婆病了,拒不听命。
18、说老实话,以华佗的医技来治关羽的这个伤,应该可以说是杀鸡用牛刀,绝无问题。这里要说的是华佗的死因,绝非是像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说的那样,是要为曹操做开颅手术而为曹操怀疑要谋害自己,终于不幸殒身的。
19、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是众多读书人的信条。华佗所生活的东汉时期,社会上读书做官的.热潮已经达到顶点,公卿大多数是熟悉经术者,汉顺帝时太学生多达3万人,学儒读经成为社会风尚,而医药技术虽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所需,但却为士大夫所轻视,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名医弃医从政的例子很多。这种社会风尚不能不对华佗有所影响。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华佗年少时曾经在徐州一带游学,是个“兼通数经”的读书人。徐少锦的文章认为,同当时大多数读书人一样,入仕做官也是华佗的人生目标,从医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20、曹操不是皇上,但他一向痛恨别人骗自己,如果都像华佗这样,那以后还怎么去带兵?曹操向来法令严厉,纪律面前无例外,杀华佗,理由肯定是充分的。
21、从此,曹操的`头经常疼,最终因为头疼而死。
22、根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记载,华佗年少时,曾经在徐州一带游学,是个“兼通数经”的读书人,因为才气大的缘故,故此,沛国相陈珪举荐他为孝廉(相当于举人),而太尉黄婉也征召他做小官,都被华佗一一拒绝了。
23、曹操杀华佗是不是一时意气用事呢?判处华佗死刑有法律依据吗?
24、但华佗哪一种都不是,他不想当官,也不想隐居起来,他的志向是当一名好医生,这在当时绝对是另类选择。
25、生性多疑的曹操大怒,认为华佗别有用心,是想要自己的命,或者要把自己赶下台,一怒之下曹操下令将华佗收监,郭嘉等为华佗求情,曹操不允,最后还是把华佗给杀了。
26、司马懿的夫人张春华难产,司马懿和父亲司马防请名医华佗来救治,华佗给张春华喝下麻沸散,之后实施了剖腹产外科手术,母子平安。
27、要明确的是,华佗是曹操的属下,虽然史书没有交代曹操任命华佗做过什么官,但据曹植的《辩道论》,曹操在当时搜集了不少像华佗这样的方士在身边,授予他们“军吏”一类的等低级职务,目的是“聚而禁之”,在为自己所用的同时也防备他们到外面捣乱。
28、这位霸道总裁,他往往会选择维护自己的权威,“手起刀落”干掉这些胆敢要挟自己的白领,痛快和感觉最重要,至于企业亡不亡那就以后再说了。
29、如果将其引申一下,在现代的商企中,一些认为企业离开自己一定玩不转的白领精英们,如果想以管理和技术要挟那些霸道总裁,一定要仔细看清,如果你的上司是一个曹操型的总裁,你要记住,你的要挟在他这里是绝对行不通的!
30、9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31、曹操背时遇蒋干,胡豆背时遇稀饭——倒霉透了;真倒霉
32、在华佗下狱后,曹操手下的头号谋臣荀彧为华佗求情,说华佗是有真本事,你看能不能放他一马?而曹操不从,并说甚至指责华佗是言而无信的鼠辈,至此可见,曹操对华佗的鄙薄之意已然溢于言表。
33、曹操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在历史上以“动以王法从事”著称。无论是理政还是治军乃至齐家、诫子,曹操都以汉律为基本准则。徐少锦在文章中指出,依照汉律的规定,华佗犯了两宗罪:一是欺骗罪,二是不从征召罪。华佗的罪名主要是后者。汉律中有“大不敬”罪,对“亏礼废节”之犯者要处以重刑,《汉书·申屠嘉传》便载有人“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的案例。“大不敬”的具体内容较多,其中“征召不到大不敬”适用于华佗所犯之罪。
34、华佗该不该死?从情理说似乎不该,但从法理上看就未必了。
35、曹操经常患头风,病起来头疼的很厉害。有一次,疼痛难忍,手下将军说华佗是神医,治病药到病除。于是曹操叫人把华佗请来。结果华佗说,治丞相的病,需把头颅切开,取出风涎。方可痊愈。曹操一听,吓了一跳,说,把头颅切开,人安能复活。又听人说华佗曾经为关羽刮骨疗毒,于是把华佗关入大牢。后来把华佗杀了。
36、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又有人病腹中半切痛,十馀日中,鬓眉堕落。佗曰:“是脾半腐,可刳腹养治也。”使饮药令卧,破腹就视,脾果半腐坏。以刀断之,刮去恶肉,以膏敷疮,饮之以药,百日平复。
37、故此,现在职场上混“霸道”不重要,彼此了解,彼此理解,彼此珍惜才真的很重要。
38、而《三国志》说华佗“晓养性之术”,也才活了100岁。
39、而他所发明的“麻沸散”,也是目前知道的世界上最早的纯中药手术麻醉剂,功效神奇,《三国志·方技传》:
40、但是,华佗的这点微末道行比之其他能人异士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原本就都是巫。
41、曹操曾经对手下这样说华佗: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这句话的意思是,华佗能治好我的病,可是他不怀好意,故意拖延,目的是挟病自重。
42、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一名旉。史载其“游学徐土,兼通数经”。先为当时的沛相、魏伏波将军广陵太守陈登之父陈珪举孝廉,后来太尉黄琬亦曾辟他,因世道争乱而皆不就官。
43、正面:坚决果断、非常之时用非常之人、严于律己
44、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45、唐檀、公沙穆、许曼、赵彦、樊志张、单飏、韩说、董扶、郭玉、华佗、徐登、蓟子训、刘根、左慈,等等。
该文章由作者:【admin】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