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爱国诗精心整理31句

杜甫的爱国诗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虽只有八句、四十个字,但由于语言的精练,却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下面我们就来解释全诗。

4、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5、1)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6、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7、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8、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9、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0、杜甫经常沿溪独行,登高远望,溪上鸥鹭使他联想到猛禽鸷鹰,从而发出“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的感叹;溪边或卧或饮的水牛又使他想起遗弃华州东郊的战马。“自伤贬官而作”《瘦马行》:“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鸟啄疮。”以寄托对战马的情怀。他光顾岸边游春亭,静坐深思,即兴写出《题郑县亭子》诗:“郑县亭子涧之滨,户牗凭高发兴新。云断岳莲临大路,天晴宫柳暗长春。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峰远趁人。更欲题诗满青竹,晚来幽独恐伤神。”看来,西溪景色虽美,但也难遮掩杜甫遭谪受辱的愤懑。浩渺清澈的湖水陶冶情愫,冷却了杜甫以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热望。被贬华州,远离了皇帝,使他真正走向人民大众。 一向为人民代言的杜甫,虽已被贬,但仍为黑暗势力所不容,还暗暗向他放冷箭,这使他非常绝望,对官场的腐败忍无可忍,对仕途完全失去信心。乾元二年七月,他再次来到西溪游春亭上,愤然挥笔草就《立秋后题》诗云:“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诗后终于告别了华州西溪,辞官而去。宋代史书《唐鉴》云:“杜甫谪华州司功,风流豪爽,游西溪寄兴••••••”。西溪在华州城西,经杏林镇老官台村东向北流去。明《华州志》称西溪为“万壑风烟。眺游胜绝之所也。古今人慕杜司功子美之风,逐名之为小曲江云。”清《续华州志》在提到老官台村名的由来时说:“杜少陵游西溪曾登台,后人思之,名其地并传其像。”老官台村建在西溪西岸的高台之上。老官台又叫“老观台”,对这一村名的来历,当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纪念“杜老官”而名“老官台”,二说是此为老杜观览之处,逐名“老观台”。不管那种说法,都与杜甫在此活动有关。在任期间,杜甫也到过蓝田(今陕西蓝田县)一带访友、游玩,由此写下了《九月蓝田崔氏庄》、《崔氏东山草堂》等寄情山水的诗篇。 

1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12、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他曾三次卖药行医,第二次是公元759年,杜甫携带家小由洛阳回华州,这时的卖药生涯更苦了,到了“短衣数挽不掩胫”,“男呻女吟四壁静”的境地。有“诗圣”之称的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在诗中记录了他一生做官忧国忧民,关心劳动人民疾苦和采药、卖药、治病的生涯,在我国诗坛和中医药领域留下了灿烂的一章。他不但是一个诗圣,而且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药圣。

13、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14、这首诗描写了在一个沉沉的暗夜,为温馨友谊的灯光照亮生活的一角。又一次,杜甫全家逃难山中,遇到大雨,饥寒交迫,狼狈不堪,当深夜路过彭衙、来到朋友孙宰家时,我们看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场面: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

15、注解: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

16、遣人向市赊香粳,唤妇出房亲自馔。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静如练。

17、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黄河流域八百里秦川东部的华州留下了《三吏》、《三别》的不朽诗篇,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在黄河流域的诗词创作踪迹为后人留下了神奇的传说,千百年来,使古老的黄河里飘逸出唐诗神韵的清香。

18、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

19、《书愤》南宋.陆游: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20、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两位最伟大的诗人,他们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全盛到逐步衰退的时期。坎坷的生涯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杜甫在洛阳。那年三月,李白离开朝廷,四月途经洛阳,两位诗人相见。尔后同往开封、商丘游历,次年他们又同游山东,赋诗作歌、亲同手足。

21、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22、这三个场景构成了三幅对比鲜明的图画,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复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

23、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24、尚看王生抱此怀,在于甫也何由羡。且遇王生慰畴昔,素知贱子甘贫贱。

25、综观杜甫的一生,他出生在巩县,入世之后到长安做了朝中的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华州,他的诗歌创作踪迹遍布黄河流域陕西、河南各地,他在访亲问友,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和底层老百姓打成一片,尽管自己生活贫困潦倒,仍然关心百姓疾苦,用诗歌反映百姓心声,写下了多首现实主义诗篇。闲暇之余,他常游黄河二级支流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华州区杏林镇老官台村附近),以排忧遣闷。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他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潼关,石壕等地。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诗人病死在衡阳市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26、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27、杜甫在黄河流域华州的一年,对于命运多舛的杜甫来说,仅仅是其人生又一次艰难之旅。正如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在《杜甫画像》一诗中所总结的那样,“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杜甫一生都在为解决全家人的饥饿问题忙碌奔波着。黄河给杜甫的记忆也是十分痛苦的,诗人在黄河流域的华州留下了三十多首诗,记录了他及家人在这险山恶水中所经受的肉体和心灵的折磨,也记录了动乱年代黄河流域人民的艰难生活,是一组描写黄河流域人民生活的现实主义诗歌杰作。

28、3)边疆戍楼的刁斗声声催下落月,可伶战士三十从军今日已白发。

29、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30、2)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该文章由作者:【admin】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