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是哪国作家精心整理39句

茨威格是哪国作家

1、哲学是父亲,美学是母亲,它们生下的儿女叫文学;用现在的话,他出身科班,文学功底和修养是十足的。

2、191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桎梏》;一战以奥德失败告终;

3、茨威格的“船”,从1881年11月28日启航。一百三十八年前的今天,他出生在维也纳一个生活富足的犹太家庭,父亲是纺织工业家,母亲则出身于银行起家的布雷陶厄尔家族。他在故乡完整地接受了老式的精英教育,然后在19世纪的最后一年,摔上了旧时代的大门;在跨入新世纪的同时,也跨出了国门。

4、2014年一部来自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用数次的画幅变换,精巧的对称构图,马卡龙色的渲染,纤细坚韧的台词创造了那个逝去飘散的欧洲。读了导演的访谈,韦斯说他所做的一切是为了重现茨威格笔下的欧洲。

5、由此,我想到了不同死亡的概念:其中第三种死亡是人本心理学意义的死亡,是指人活着,可以从事生产劳动,但生活中已经没有任何变化和创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每一天都和前一天一样。第三种死亡是一种“生命在于质量”的观点,它是一种推崇自我实现价值的死亡观。说得极端一些,也就是“不创造,毋宁死。”按照这种死亡观,如果一个人活了10年,但每一天都彼此雷同,实际上他只相当于活了一天。如果一个人只活了一年,但是在这一年中,他的每一天都过得丰富多彩,他这一年胜过了许多人的40年、50年。

6、遗作:重要的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1960年被拍成电影,搬上银幕;

7、茨威格之死,似乎很难让人理解,但是,有了四种死亡的概念,他的死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他的绝命书,写得思路清晰,感情充沛,看不出什么绝望的迹象。他把自己称为“性急的人”,话音之中,甚至还有几许幽默感。这种状态,与一般的自杀者的心如死灰的状态大相径庭。从这封绝命书来看,他的死,应该属于典型的第三种死亡,他认为自己在生活上已经不能够再有突破了。所谓“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从头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长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他认为,自己已经无力在事业上和感情上有所发展了。

8、诚然,茨威格是在呼吸着文化与自由的空气中成长的。 

9、小说讲述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人生中第一场也是最后一场恋爱故事。她敏感、矜持、沉默,倾慕着一位才华横溢的小提琴手。但是出于青涩,又或许是对世俗生活突然降临的恐惧,她在约定献身给对方的那一天从小提琴手家门口夺路而逃……(茨威格是哪国作家)。

10、《来信》也是这样,这里面的人,这个陌生女人,缺乏现实基础;她是个案,是奇人怪事,是稀奇。怎么样让一个特殊人的一桩稀奇事,去打动一个普通人,一个被现实逻辑统治奴役的读者,这是需要技术和窍门的。

11、“社交界的妇女们发誓(并写信给报纸),她们一辈子不再说一句法语。莎士比亚被赶出德国舞台。莫扎特和瓦格纳被赶出法国和英国的音乐厅。德国的教授们声称,但丁是日耳曼人;法国的教授们声称,贝多芬曾是比利时人。”

12、美好的时代要落寞了,战争提携恐惧卷卷来袭。

13、茨威格的终局,大家都知道:二战爆发后,因为犹太人的身份,他流亡到巴西,在1942年2月22日,和妻子一起自杀结束了生命。

14、1932年,历史人物传记《玛丽·安东内特》;

15、这部拿奖无数的电影,讲的是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成为钢琴大师的传奇故事。他一生都没有离开也不愿离开这艘船。最后,当报废的船终于要退出历史舞台时,他选择了和船一起葬身火海。这个结尾让很多观众都飙泪了。

16、“可是不管怎么说,每一个影子毕竟还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和平和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生活过。”

17、早在20世纪20年代,茨威格的传记作品《罗曼•罗兰》就已经被译介到中国。不过中国大众最熟悉的茨威格作品可能还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曾经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由徐静蕾导演。

18、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维也纳《新自由报》刊出了第一篇小说《出游》,取材于《圣经》;

19、1902年,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凡尔哈伦诗歌集》;

20、最可贵的要数他和罗曼•罗兰的深厚友谊。罗曼•罗兰是法国人,在一战中,法国和茨威格所在的奥匈帝国是对立的。但他们的友情没有成为时代的炮灰,在精神上,二人始终是同路人,反而由此开始了长达二十五年的通信。

21、茨威格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他已无法承受这一份孤独。 

22、1934年,从未属于哪个d派,也从不关心政治的茨威格在萨尔茨堡的家,第一次遭到了无端的搜查。茨威格认为:“1934年初,在奥地利搜查私人家庭是一种莫大的侮辱。”这对于崇尚自由的茨威格来说,的确是一种无法接受的耻辱。敏感的茨威格开始意识到离法西斯肆虐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23、于是,格鲁西坚决地回绝了。已经是这么小的队伍了,还要再分一次。不行,这可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他的任务是追击普鲁士的部队,心无二用。他拒绝去做不符合皇帝命令的事情。军官们沮丧地沉默着。他的周围出现一阵沉默。在这沉默中,不可挽回地流逝了那决定性的一秒钟—这是后来用词语和行动都再也无法抓住的。威灵顿胜利了。他们继续前行:热拉尔和旺达姆(Vandamme)生气地握着拳头。格鲁西也变得不安了,他越来越没有把握:很奇怪,普鲁士人还没有出现,很可能他们已经离开了开往布鲁塞尔的方向。不久以后,侦查员报告了可疑的迹象,他们的撤退转成了直接开赴战场。现在全速赶去增援皇帝,那也还来得及,但是格鲁西还是越来越焦急地等着信使,等着皇帝让他回军的命令。但是,没有任何消息。只有对面越来越远的沉闷炮声滚过颤抖的大地:这是滑铁卢的铁骰子。

24、以《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为例,光看书名,怎么都应该是一部“明星大全”或“成功学指南”之类的书;实际情况却是,除了写列宁等人的个别篇目,这几乎就是一部“炮灰列传”。但茨威格用自己的文字重新解读历史的偶然与巧合、人性的各种可能,让失败者和胜利者一样被历史铭记,甚至比胜利者更有光芒。

25、茨威格借历史之手,为平凡人的激情奉上赞歌,向伟大人物抗争命运时的坚强信念致敬,并给黯然陨落的失败者以应有的尊严,因为在人类历史的夜幕上,他们才是恒久闪耀的群星。

26、我要问,这是一个误会吗?我要说,正因是误会,所以更为惨绝!

27、 1906年,第二部诗集《早年的花环》问世;

28、未完成遗作:两卷本《巴尔扎克》、《蒙田传》

29、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30、茨威格一生写下大量传记文学,一部分是文学家传记,如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卡萨诺瓦、司汤达、列夫·托尔斯泰等,都在他笔下复活;

31、殊不知,在当事人心里,事实就是铁一般的:不能忍。每个人心里,或许都有一条不愿下去的“船”。

32、作为自由主义者,他已经沦为一个没有任何自由的流亡者与避难者。

33、要的就是“隐”,话说一半,衣脱一层;脱光了就俗了,爆掉了。“隐”是引而不发,千钧一发,摇摇欲坠的,最让人提心吊胆。这就是技术,小说家的把戏,也是小说最基础的手艺。

34、表面看来,《布达佩斯大饭店》是一部在“说故事”的电影。实际上,这部电影的叙事比起电影,反而更像文学的叙事结构。整部电影都是以小说的章节脉络来铺陈,一开始老年的小说家对著镜头说著故事的由来等于是小说中的“序”,之后剧情也都是按照小说章节的分段来叙事,灯光变化营造独白氛围,声音部分也多用旁白叙述来达到像小说一样的感觉。

35、“有时候我有意识地想避开那种成就,可是它却出人意外的固执,始终跟随着我。所以,我写了一本《富歇传》,目的是为了自娱。然而当我把书寄给出版人之后,他写信给我说,他将立即印一万册。我随即回信给他,请他不要把这书印得这么多。我说富歇是个不会给人以好感的角色,况且书里也没有任何描写女人的插曲,这本书不可能吸引较多的读者,他最好先只印五千册。一年以后,这本书在德国却印刷销售了五万册。” 

36、奥地利的历史学家把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作为奥地利二十世纪的开始,随着一个新的世纪的到来,必将是旧的艺术观念、审美情趣和价值标准的嬗变。“青年维也纳”正是文学领域里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思潮的代表者,它在世纪之交的文坛上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这是一个无形但又实际存在的文学团体,有如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出现的“青年德意志”一样。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这样一种愿望:给奥地利一种具有欧洲地位的文学。茨威格的文学意识和艺术情趣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和文学思潮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37、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 著 舒昌善 译

38、所以当今天我在说茨威格的欧洲的时候,说的是他的时代,他的过往和他见到的人们。我对欧洲逝去的定义的来源也并非是萨拉热窝,希特勒上台或者奥地利被吞并等历史事件,而是在于电影里的一句台词:

该文章由作者:【admin】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