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四句教解释精心整理76句

王阳明四句教解释

1、    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我们在行为上一定要向好的方面去作人做事,“为善”的为是行为的为。“去恶”,坏的事情绝对不干。“格物”是引用孔子的学生曾子作的《大学》里的辞。这个问题就大了,《大学》里讲“致知在格物”,人能够不受物质世界的影响,自心不跟外物转,甚至转变了外物的功能,这个叫格物。我对七十岁的人说“你好年轻”,大家就笑,其实我讲的是真话,你们只有七十岁,太可贵了,我想回到七十是做不到了,所以我看你们都是年轻人。我们小的时候受的教育,这些书都要会背的。那个时候把自然科学翻译叫“格致之学”,就是根据《大学》这个格物来的。格致之学就是自然科学,换句话说我们要利用科学,不要被科学麻醉了;我们要利用物质文明,不要被物质文明所蒙蔽。王阳明四句教中提到格物,在这个名辞上先做一个解说。(王阳明四句教解释)。

2、你们学禅,要参考王阳明的四句教,头两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第三句话:“知善知恶是良知”,这个良知良能,是《孟子》里头提出来的。譬如我们的知性,大家今天坐在这里盘腿,自己知道在盘腿,现在听到了记录,是自己的知性。第四句话:“为善去恶是格物”,做人是为善去恶,是戒律。这四句教是王阳明学说的主旨,你看他学过禅没有?当然学过禅!对禅很清楚啊。

3、   但是,王阳明的心是光明的,不代表每个人的心都是光明的,也不代表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自我意识按照心学的步骤去修行自身,因此这些儒家的解释,把心学当做对人的教化,王阳明肯定是不会去阻拦的,但是心学自有深意,这是肯定的,如果只是把心学当做一种全新的教化方式,那这几乎无疑就是把心学降低好几个档次,王阳明也就没有必要强行去搞出一个学说来了,也不可能从不同的阶层和范围吸引这样多的学徒。(王阳明四句教解释)。

4、每个人在社会上是否做了善恶之事,看做出事来结果的本质好与坏,有利或无利,就知道是从善之人,还是从恶之人。知善知恶就是人分辨是非思想明确,为善去恶才是确立良知良心的目的并表现出来。

5、    你们学禅,要参考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第三句话:“知善知恶是良知”,这个良知良能,是《孟子》里头提出来的。譬如我们的知性,大家今天坐在这里盘腿,自己知道在盘腿,现在听到了记录,是自己的知性。第四句话:“为善去恶是格物”,作人是为善去恶,是戒律。这四句教是王阳明学说的主旨,你看他学过禅没有?当然学过禅!对禅很清楚啊。

6、       「無善無惡心之體」,阿賴耶識是無善無惡的,禪無方,法無體。禪沒有方向,法並沒有體,心也了不可得,那來個什麼體呢?

7、他的学生得了眼病,忧心如焚,王阳明认为,这是贵目贱心。王阳明批评学生将外在的事物(物欲)当成内心的一切,遮蔽了心灵,忽视了心灵本真的状态。心理暗示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具有方法论的作用。

8、    一种是属于你从其他个体事物上吸收的性格

9、是夕侍坐天泉桥,名举请正。先生曰:“我今将行,正要你们来讲破此意。二君之见,正好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我这里接人,原有此二种。利根之人,直从本原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已内外,一齐俱透了。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是我这里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若各执一边,眼前便有失人,便于道体各有未尽。”

10、 心、意、良知、格物,都是代指世界之本质,本质的东西,无善无恶,有善有恶,知善知恶,为善去恶,都可以,只是事物的不同方面,所以心无善无恶,意也无善无恶,良知也无善无恶,物也是无善无恶的,这种本质的东西,可以称之为至善,是一种绝对的存在,而不是一般理解的善恶对立,这实际上就已经到彼岸世界,超感性世界了,探索到世界本质的范畴了,这就叫做四无说。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这里我要简单说个背景,在心学之前,儒家实际上已经有点扛不住佛学和道学的冲击了,程朱理学实际上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孕育而生的,但是程朱理学本身也不够有说服力,因为它没有涉及到本体的东西,我打个比方,比如老子的《道德经》,不管你读不读的懂,你大概能了解这个“道”就是世界的本体,庄子《齐物论》消除万物的差别,一切看空浑然一体,直接取消了所有的相对,比如善与恶,贵与贱等等。佛学更不用说,直接讲明本体就是“无”,世界就是“无”。但是儒学,没有本体一说。那么所谓儒释道三教合那儒学必然也要有一个本体之说,因此心学的这个理解,实际上就赋予了当时儒家统治的中国,一种解放思想,开拓新风的作用,因为本来儒家是处处压制人的,但是现在有了一个可以幻化千变的本体,那么自然就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解放了。

11、    性格本身是无善无恶的,性格在人身上表出,善恶就出来了,符合性格的是善,不符合性格的是恶,所以性格是知道善恶的,要做符合性格的事,而不要做不符合性格的事。

12、    讲的王阳明这个问题,用唐宋来做一个界限,其实唐宋以前一直都在追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刚才我们提到春秋战国时,中国文化的中心是儒墨道三家,到唐宋以后演变成儒佛道三家,这三家的文化都在追寻这个东西。什么是这三家文化主要的中心?佛家提出以“明心见性”为宗旨。学佛的人为什么要剃光头出家?不是去玩的,是要潜心追究这个生命以及人的本性的问题。这个学问走的路线,就是怎么样明心见性。

13、有善有恶意之动。意为心所动,也就是心动的状态。心为什么要动呢?心不可能无缘无故的动,肯定有一定的境遇,这个状态就是一种现实的经验状态,瞬间向经验状态转变。必须有一个第三者的出现,也就是肯定有境和物出现,心与物没有构成关系之前,心处于寂的状态,一旦有境物出现,心就脱离了原本的状态,向经验的状态转换,体现心的经验状态,一旦体现在价值的经验状态,就落于善或者恶,因为价值一定是在经验之中的。心之动如果合乎本心就落实到善的方面,一旦受物欲的诱惑,脱离本心就落到恶的方面。善与恶一定是在经验价值方面的体现,而不是抽象存在的。

14、   首先,你个人有一个性格,这个上文已经说过,所以你做事情有个基本法,喜欢干什么不喜欢干什么,这个由不得你的,每个人出生都有这样的一些偏好,这种性格你肯定不能说去给它界定一个善恶的,紧接着,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的脑子里会蹦出很多想法,做这个,或者不做这个,或者做那个,比如见到一个乞丐,给钱还是不给呢,这些想法的全部综合就是人类的整体性格,也就是意之动,这就有善恶了,因为对你有利的不一定对别人有利,给乞丐钱,你就要受损,不给,他可能饿死,但是不管你给不给,总有人会给或者不给,那么给或者不给在人类整体的行动当中对人类整体到底是有利的还是没有利的,这就是有善有恶。那么如何知道给或不给哪个是善哪个是恶呢?这肯定是没法知道的,你说你知道都是虚妄之言,你怎么知道你做出一个行为在整体人类的角度到底是善还是恶呢?一战时期有一个英国士兵叫做亨利,在战场上放过了一个德国士兵,结果这个士兵叫做希特勒。所以你无法提前知道什么是对整体人类有利的还是不利的。

15、    所以你不能直接就跳到那个本体上面去,因为直接跳上去,就很虚,你没有根基,一两句话说完,你没有支撑,你现在就可以读几个佛经,然后一个“无”解决问题,寻求解脱,但是很没有力量,虚无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说的,唐三藏也要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可以,不然他执着个什么呢?直接放下取经执着,解脱,反正“无”不就了事了。

16、至于心性产生行为的善恶,这就讲不完了,中国几千年到现在,就是讲人要怎么把自己善恶的思想、感觉,烦恼的行为,心理的状态,统统研究清楚。这也是中国文化教育最高的目的,很可惜现在被忽视了。今天因为时间很短,我只提这个问题告诉大家,希望你们回去能够找这些书看,做这方面的研究,中国文化很有希望复兴起来,谢谢。

17、可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这一套在日本,却起了这样大的作用,成就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影响全世界文化思想;所以日本当年王学同佛学一样,都非常流行。我讲的话有逻辑,你们注意,现在不是讲王阳明,是介绍杨仁山先生到日本去,正碰到日本那个时代,一般留学生在那里都接触到佛学了,接触到心性之学,包括所有的国民d、共产d,这个你们就不懂了。

18、如果我们进一步发问,便要探寻,“人是不是等同于物呢?“儒、道分离,则始于此。儒家特别关心的,是人要实现和物的分离。在董教授看来,人只有自觉地实现这种和万物的分离,人才真正成为人。古人通过生活现象、逻辑分析、论辩对答,完成了这种分离。

19、“为善去恶是格物”,第四句话不管,是行为上的,都对。修行,是修正自己心理行为,每天都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善去恶,行为上都是对的。儒家也好,佛家也好,道家也好,基督教也好,天主教也好,伊斯兰教也好,所有的宗教都是教人不做恶,向善方面走。

20、    因此,倘若你深感人生宝贵,那么你就绝不该停留驻足某处,而是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直到最终发现自我,发现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良知,到了那个时候,你就可以像王阳明一样说:

21、⊙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2、    先解释这个,“无善无恶性之体”,譬如这一张白纸,上头没有红色,也没有黑色,本体嘛!就是这一张纸。第二句话“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的这个思想意识哪里来的?当然是由本体、本性的功能发起来的,就是“意之动”,一起来以后“有善有恶”,就分善恶了。这个本体功能无善无恶,一起来就分善恶;本体起用就是意志,而意志有善有恶,可见本体功能上本来具有善恶的种子。你王阳明讲“无善无恶性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我说已经不对了。

23、进而第三句话“知善知恶是良知”,也就便于理解了。对于人内心的念头,对于这个念头的善恶,即它是否符合现实的合理状况,人是知道它的善恶的。这个知道善恶的念头,就是良知。知善知恶,是良知本体的呈现,按照良知去做,便是“致良知“。人作为实践主体而言,保证有内而外的主体整体性和健全性。人想要找到自己的存在,便不能一次次地欺骗自己,而是要遵从自己内心的良知。

24、    我们读书看道书,看到这个地方不要轻易放过去。一个人的习气是很难变的,修道的人自然有修道人的习气。这一点我们讲两句古人的诗,大家听了不要灰心。古人说“此身未有神仙骨”,这个身体上没有神仙的骨格,“纵遇真仙莫浪求”,就是看到神仙你也不必拜了,方法懂了也不能成功。可见仙佛是生来就有种子的。“莫浪求”就是不要乱求,你求了有什么用?王阳明虽前庭后堂三拜紧跟,蔡蓬头接着掉头又走,王阳明又在后面跟,但却找不到人了。

25、     注:请所有参加运动人员带上自己的球拍及换洗衣物等,运动后可简单洗漱。

26、你们注意!这叫做参禅,不是思想噢!你们学禅要晓得参,参就是追问,叫起疑情。再看第二句,他说“有善有恶意之动”,我们心性是无善无恶的,这个念头一动就有善有恶,对不对啊?对,他讲的也对。那我就要问了,请问:那个本体既然无善无恶,这个一动念有善有恶,这个有,这个作用,是不是从体上来的啊?(答:是啊。)那可见体上有善有恶了,“用”离不开“体”的,“有善有恶意之动”,用一动就有善恶。好,你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本来空的,“有善有恶意之动”,那体岂不是两个了吗?一个是不动的,一个动的,对不对?(答:是。)

27、从上述释义可以看出,王阳明关于人的本心、本体的认识与孟子“性善论”无冲突。里面也可以看到与《大学》修身、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相同之处,只不过,王阳明反对当时程朱理学向外求理、即物穷理的方式,而是倡导向内,恢复本心的方式获得。第一句的心,第二句的意,第三句的知,第四句的物,心是本源的,意是经验层面,知是道德判断,物则是道德行为。四句都是一体的,层层具体化。

28、王阳明是明朝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他有着辉煌的功绩和杰出的学说“文事武备”,成为“儒学”派一流人物,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历史影响。

29、临终时,弟子问王阳明“先生有什么要交代的?”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30、我们回过来看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你们这个题目要讲人性,人性本来无善无恶吗?这个影响很大,尤其当年干革命的时候,黄埔军校或者各个大学,统统在讲这个问题,我就讲讲自己本身的故事,也等于宣传自己。当年国家政府的领导人蒋介石先生,也是黄埔军校校长,他对王学的研究很深。我正好担任政治教官,讲政治课就碰到这个问题了。那个时候我年纪很轻,二十几岁,胆子很大,一上台我就说王阳明这四句教错了。先解释这个,“无善无恶心之体”,譬如这一张白纸,上头没有红色,也没有黑色,本体嘛,就是这一张纸。第二句话“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的这个思想意识哪里来的?当然是由本体、本性的功能发起来的,就是“意之动”,一起来以后“有善有恶”,就分善恶了。这个本体功能无善无恶,一起来就分善恶;本体起用就是意志,而意志有善有恶,可见本体功能上本来具有善恶的种子。你王阳明讲“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我说已经不对了。第三句话更不对了,“知善知恶是良知”,人性里头能够知道哪个应该做、哪个不可以做的,叫做“知”。我们人都有理性的,譬如我生气要骂人,一边想骂,一边又想算了,不要骂了,不忍住的话会出事情的,就憋住,那一知,很难哦!“知善知恶是良知”,请问这一知和那个本体有没有关系?当然有。这个知性是由本体功能来的,本来有个知,有个感觉,有个知觉嘛!知性就是知觉,这个知觉和“意”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从本体来的?也从本体来,好!在哲学上,王阳明的说法犯了三元论,本体不止一个了。有一个无善无恶的本体,然后有一个有善有恶的意志,两个了,再有一个知善知恶的良知,三个了,在哲学上叫三元论,不是一元论的本体了,那就成了问题。第四句话不批评了,“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一句是对的,不管西方的文化、中国传统的文化、所有的宗教和哲学,都是要人为善去恶,这个没有错。关于这四句教,我就这样公开讲了几十年。

31、讲座开始,董教授介绍了“四句教”的重要性。四句教从提出开始,便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同时,四句教的表述,与我们熟悉的孟子、朱熹等人的“人性本善”理论的确存在差异。心学的分化,儒家的讨论,无不与四句教息息相关。

32、知:分析利害需要的是商业知识/经验,知识是实践的指导。

33、    人与万物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什么东西都没有,很空灵自在的,“何处惹尘埃”!。我们提到六祖的偈子,回到刚才王阳明的“无善无恶性之体”,就是根据六祖这首偈子来的。六祖的故事很有趣,后来他被称为禅门南宗六祖。现在到广东南华寺,他当时的肉身还保存到现在。

34、    第二句话,“有善有恶意之动”,意是思想的作用,我们的思想、情绪有善的也有恶的,比如我们要吃一个东西,该吃不该吃,吃了以后有没有好处?或者知道是有毒的就不吃了,就是善恶的问题了。

35、人与万物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什么东西都没有,很空灵自在的,“何处惹尘埃”!这一下整个庙子轰动了,当时那里也有好几百人啊!等于是一个学院一样。这个偈子传到师父那里,五祖走过来看到了,笑一笑不讲话,拿鞋把墙上他的偈子擦掉了。

36、大学之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他用《大学》的“知”讲本体论,及思维意识起的作用。

37、       「在止於至善」,整個人生的存在是永無止盡的往善前進,為眾生服務,就是佛,就是菩薩。

38、禅宗在中国初唐,从唐太宗这个阶段起,到中国最伟大的女皇帝武则天时代,开始兴盛起来。小说、历史写武则天怎么怎么坏,我常常说你不要把她看得那么坏,这个做了皇帝的女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人。你去看武则天的坟墓,她的墓前没有碑文的,一个空白的石头摆在那里。她的意思是,我的一生好与坏、是与非,给后人去研究吧!这是了不起的一个女性,你们女同学应该好好研究。

39、   与此同时它又代表了更高层次的意思,所谓我心光明,也是在讲我的心已经回复到了它本来的状态,光明,通体透明,无善无恶,我心本来如此,这就对现实世界进行了超越。

40、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心”一外发就有“意”,“意”一动就可能有“过与不及”。心本无善恶,一旦外发成为行动就有了善恶。

41、惠能到了黄梅,五祖对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你凭什么做佛?惠能就讲:“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他答说人虽有南北口音、文化的不同,佛性是一样的。你去看《六祖坛经》,“獦獠”这两个字很有意思。英国人统治了香港一百年,香港人叫外国人“鬼佬”,其实就是“獦獠”两个字,指的是文化落后的野蛮人。听了他的回答,五祖就让他留下,但没有让他剃度。五祖让他舂米,做苦工,消磨他的业障,这是五祖的教育方法。这样过了一两年,同学们都在那里追寻明心见性这个问题,他在旁边当然也都听到了。

42、    那么中国文化讲明心见性,心跟性怎么去知道呢?刚才提到王阳明四句教里的这个知,“知善知恶是良知”,人性有这么一个知觉,而这个知觉又从哪里来?现在西方的科学、医学说是脑的问题,不过最近新的资料出来了,并不是脑。那么这个知性究竟是什么东西?人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前生后世?回到王阳明这四句教,这个在中国哲学,是属于明心见性的问题。所以你不要看到庙子就拜拜烧香,那是宗教形式,在宗教背后,释迦牟尼佛、孔子、老子的学问,追寻的都是人性的问题。

43、那么,分析四句教的内容,首先需要对于“心之体”展开分析。董教授通过关于中国人对人性、物性的思考,为我们梳理了这个问题。因为在传统中国人看来,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存在根源,所以人性和物性是相通的。这个根源便是道。道产生一切万物,一切万物以道为根本,有得于道者谓之德。恰如孔子所说,“天生德于予”,每一个事物从上天获得“德“,使其成为它所成为的那个东西,也便是性。

44、意:所有的商业创意,或者是有利的、或者是有害的。

45、“知善知恶是良知”——帮助我们判断善恶的知识和经验就叫做“良知”,良知是行善的指导。

46、王阳明将人分为利根之人和其次之人,前者是上等资质的人,世间很少,即使颜渊、程颐也算不上,本体晶莹,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人,后者则是其次之人,一般资质的人,本体受到污染的人。利根之人通过从本体上“悟”,体悟心体的无善无恶。其次之人则不能采取冥想的方式,而是要采取“渐修”的方法,努力地在内心修养上为善去恶,恢复良知,以达到自我实现。虽然利根之人的境界很难达到,但并不意味着其次之人就可以自暴自弃,相反,在王阳明的思想体系中,天地万物以“人”最为尊贵。作为个体而言,也就是“我”最为尊贵。个体具有充分的主体精神,自我价值需要得到肯定。提倡通过“为善去恶”这种格物的方式来洗涤内心。“本心”如果历经洗涤发扬出善良的特性时,便能够以善良之心与外界相处,便能够以善良之心看待世间的一切事物,便能塑造正确的价值观。王阳明的在心上用功带有心理学上的暗示作用,用善良之心、良知对自我进行暗示,进而修正错误的行为。它一反朱熹“格物穷理”的方法,运用心理暗示的手段,构建他的“心为本体”的哲学理论,希望从根本上变道德修为的外在强加为内在的心理自觉,进而达到“知行合一”的理想境界。

47、我们回过来看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你们这个题目要讲人性,人性本来无善无恶吗?这个影响很大,尤其当年干革命的时候,黄埔军校或者各个大学,统统在讲这个问题,我就讲讲自己本身的故事,也等于宣传自己。……那个时候我年纪很轻,二十几岁,胆子很大,一上台我就说王阳明这四句教错了。先解释这个,“无善无恶心之体”,譬如这一张白纸,上头没有红色,也没有黑色,本体嘛!就是这一张纸。第二句话“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的这个思想意识哪里来的?当然是由本体、本性的功能发起来的,就是“意之动”,一起来以后“有善有恶”,就分善恶了。这个本体功能无善无恶,一起来就分善恶;本体起用就是意志,而意志有善有恶,可见本体功能上本来具有善恶的种子。你王阳明讲“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我说已经不对了。第三句话更不对了,“知善知恶是良知”,人性里头能够知道哪个应该做、哪个不可以做的,叫做“知”。我们人都有理性的,譬如我生气要骂人,一边想骂,一边又想算了,不要骂了,不忍住的话会出事情的,就憋住,那一知,很难哦!“知善知恶是良知”,请问这一知和那个本体有没有关系?当然有。这个知性是由本体功能来的,本来有个知,有个感觉,有个知觉嘛!知性就是知觉,这个知觉和“意”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从本体来的?也从本体来,好!在哲学上,王阳明的说法犯了三元论,本体不止一个了。有一个无善无恶的本体,然后有一个有善有恶的意志,两个了,再有一个知善知恶的良知,三个了,在哲学上叫三元论,不是一元论的本体了,那就成了问题。第四句话不批评了,“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一句是对的,不管西方的文化、中国传统的文化、所有的宗教和哲学,都是要人为善去恶,这个没有错。

48、行:商业实践/经营就是做自己认为有利的事情,实践出真知。

49、第四句话我不批评,那是行为哲学,一切宗教,一切教育,都是为善去恶,这句话没有问题。前面三句话讲本体论都有问题,所以千万不要搞错了。他是讲做人做事,道德行为都好;严格来说在哲学上讲是错误的,因为本体认不清楚。

50、我说第一句话是偷《六祖坛经》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性本体是无善无恶的,善恶是第六意识分别,是人为出来的,此其一。第二句是引用六祖在大庾岭接引惠明法师说的:“不思善,不思恶,恁么时是你的本来面目?”

51、  「得親印記。發明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純覺,用英文說,叫PUREMIND。純覺遺身,王陽明、朱熹沒有證到。王陽明和朱熹為什麼沒有證到呢?談王陽明的部份我已經出書了,在《分析命詞與綜合命詞》一書中有〈王陽明的悟道〉一文,他的境界只是二果羅漢,還沒有到純覺遺身,因此王陽明的一些哲學道理,並不通達。

52、 字面解释,人的心是没有善恶之分的,但是意念一动,就有了善恶,什么可以区分这种善恶呢,是良知,区分以后通过格物来把恶的东西去掉,善的东西留下,这里格物的含义很丰富,可以简单理解为探究事物的规律,也就是你必须掌握规律,才可以通过这些规律把善表达出来,把恶来抑制住,这就很标准的王门理解,仅仅是字面的理解,其实已经非常牛了,首先第一句话,就已经是惊天地泣鬼神,在王阳明之前,儒学之中没有人敢说人的心是无善无恶的,这完全是荒谬绝伦,儒学正统都是性本善,哪有什么无善无恶呢,今天稍微有些哲学思考的人,可能已经见怪不怪,都基本上会同意人的无善无恶之说,只是后天的表现,教育,以及各方面的社会的影响,才会让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为恶或者善。但是如果王阳明若仅仅只是如此,那就是把阳明心学搞低了一个档次。不过大家要记住,不可钻牛角,这种解释是一种类型,虽然很多人也有不同的解释,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总归都是这样按照字面的意思,来阐述一个人如何向善的过程。

53、 余秋雨评价: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王阳明一直被人们诟病的哲学在我看来是中华民族智能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够有资格给予批评的人其实并不太多。

54、    这个事情你们要特别注意,直到现在王学还影响中国,影响东方也非常大。所以到了明朝末年,很多和尚是跟着王阳明学禅的,就是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王阳明学问的重点是“即知即行,知行合一”,意思是说,我们能知之性,有个思想,有个知道,见闻觉知就是心。知道那个对的就该去做,不需要有分别去考虑,即知即行。日本人采用了他知行合一这个原则,融合了西方、东方文化,才有了明治维新,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55、这个能文能武,功不在禹下的王阳明,他的“四句教”是什么呢?

56、心学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核心。王阳明毕其一生完成了他心育思想的理论建构——“四句教”。从心理学角度看,“四句教”中对良知的阐述带有集体无意识的色彩,对良知、本心的追求与倡导也体现了现代心理学上对理想自我的追求。同时“四句教”还阐述了心理教育的原则,即在心上用功,在事上磨练。心上用功带有浓厚的心理自我暗示色彩,在事上磨练则具有知行合将心理外化的理念。以心理学为视域观照“四句教”学术界探讨较少,但从长远看,挖掘王阳明哲学中的心理学思想对于我国自己的心理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57、这也是我把知识星球取名为《杰哥学霸圈》的原因,

58、因此我们要在做事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去恶”来磨练自己的心。渐渐去掉蒙蔽心的私欲,使心最终回归它本来面目以恢复它完整的“知善知恶”的功能。(这里对“格物”做一下解释,我们平时所知的“格物”,是朱熹的“格物”,它的含义是探究事事物物存在的理,指的是理需要外求。

59、在践行心学过程中始终牢记心学的三个核心“心即理”、“致良知”(“良知”指的是心,致良知的意思是回归未被私欲蒙蔽的心)、“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一”指的是理,意思是说知行合乎天理、天道,合乎天道就能成大功福泽苍生。

60、“仁”都被舍去了,哪里还有善恶的藏身之地。

61、    所以这两种对四句教的理解方式,实际上就从基本轮廓表现了心学的博大精深,它的系统性直接体现在包容性上面,这是王阳明对世界本质的理解已经进入极高层次的标志。

62、王阳明当时讲学也同现在人一样,提出了人性的问题。他最有名的是四句教,很重要。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他认为人性这个“心之体”本来是无善无恶的,根据中国儒家的文化,这和“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不一样。

63、不仅如此,王阳明一生的实践正是经历了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结合,最终实现自我。他不仅在学理上,更是在行动上实践着自身的学说,追求理想自我,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他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个人的人生历程也是自我心育的历程。青年时期的格竹事件形象地说明了王阳明希望通过身体力行,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精神心理生活。中年时期官场遭遇不幸,王阳明自我流放,爬山涉水、贫病交加,历尽千辛万苦,辗转来到贵州龙场。在贵州,王阳明身体虚弱,缺衣少食,语言上无法与当地人沟通,精神上时刻担心受迫害。在这种困窘的情形下,个体的心理有着两种调节方式:一是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觉得生活、生命没有意义,产生告别尘世或一毁俱毁的念头;二是心理上努力自我调节,自我救赎,点燃精神之光,在精神心理的层面实现终极的自由,这背后需要理想信念的坚强支撑。在困境中,王阳明的心情并不轻松,跟常人一样,他也历经着煎熬,感受到了孤苦无依、万念俱灰,并一口气写下了五首《去妇叹》,充满了自怜自吊的味道。在内心失调的情况下,经历痛苦、压抑、苦闷的心理体验后,王阳明奇迹般地走出绝境,依靠的正是内心对“理想自我”的坚强信念。他转向第二个选择,获得“心”的光照。

64、   本部分将对四句教进行透彻的分析,包含如下问题,四句教是如何提出的,无善无恶是什么意思,阳明心学是不是禅宗,什么是格物致知。

65、    但是没有本体也不行,老是停留在伦理道德儒家三纲五常上,天天找良知,学习如何从善,格物致知,那是就会僵化死板。

66、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指的心,这句话是说当我们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的心就知道这事是善还是恶。这无法推理证明,但可以举例子说明。比如,我们知道无缘无故打人就是恶,再比如,为了救人而击倒歹徒就是善。同样是打人,一恶一善,我们的心是明了的。

67、“四句教”主要借用了《大学》里的“心”“意”“知“物”四个范畴对其整个理论所作的概括。具体指的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意思是是无善无恶是至善的状态,是心的本体或本源,心的本体是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意念发动上有善有恶,有的发本体,是善念,有的不是发自本体,而是受到了外在的蒙蔽,是恶念。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依靠的正是本性的良知。人在心理上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探究事物的道理的过程需要经过事上的磨练,能够为善去恶,去除蒙蔽本心的各种灰尘,还原本心的晶莹洁净状态。

68、(摘 要):“四句教”是王阳明心学理论的浓缩。“四句教”中对良知的阐述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带有经验心理学的色彩,对良知、本心的追求与倡导也体现了现代心理学上对理想自我的追求。同时“四句教”还阐述了心理教育的原则,即在心上用功,在事上磨练。心上用功带有浓厚的心理自我暗示色彩,在事上磨练则具有知行合将心理外化的理念。“四句教”中蕴含的心理学思想对丰富我国本土的心理学有所裨益。

69、“无善无恶性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这一动是体来起用嘛。可见他是“自语相违”了。体上是无善无恶的,意动了就有善恶,那个意是不是体起用呢?等于海上波浪就是水,水一动就起波浪了,波浪是水变的嘛!就是这个道理。

70、谁敢批评王学啊!谁敢反对蒋校长、蒋委员长啊!我也没有反对啊,讲学问嘛,上课就直讲。那个时候我才二十几岁哦。我说王阳明也没有见道,只见了一点影子。认识了第六识,不懂第七识,第八识更不知道。

71、    可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这一套在日本,却起了这样大的作用,成就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影响全世界文化思想;所以日本当年王学同佛学一样,都非常流行。

72、董教授做出了精彩的总结。“四句教”不是逻辑的演绎程序,而是对人的生存而言来谈的,把朱熹的知识世界还原为个体的存在世界。只有在主体的自我表达当中,才能实现存在本体的表达价值。致良知不仅仅是自我的简单实践,而是人作为主体建构起自己的价值世界的唯一方法。价值、存在、人,都是统一的。

73、这个还不说,我先问它的根源。你们的学识文化,大概还不知道,我说请问“无善无恶性之体”,我们人性本来无善无恶。无善无恶是本来都没有嘛,对不对?一切都没有了嘛,为什么说是“有善有恶意之动”?请问这一动的意是不是体上来的,有体才有用嘛;意动如果是由体上来的,意动就有善恶,可见体的本身有善恶啊。这以逻辑来讲四个字:“自语相违”。自己的语言,讲出来的自相矛盾了,违背了。等于说“不好不坏”。不好就是坏嘛,不坏就是好嘛,这等于没有讲嘛。所以怎么可以讲不好不坏呢?在逻辑来讲,这一句话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我常常骂同学们有时讲话不合逻辑,我问你这两天好不好?老师啊,这里气候……我说你先答复我,我问你这两天好不好,你说好不好就是了,啰嗦什么!

74、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意是思想的作用,我们的思想、情绪有善的也有恶的,比如我们要吃一个东西,该吃不该吃,吃了以后有没有好处?或者知道是有毒的就不吃了,就是善恶的问题了。

75、有善有恶必然是从体来的,无善无恶的体怎么能生出有善有恶的意,这两句是互相矛盾的。

该文章由作者:【admin】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