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四句教书法精心整理52句
王阳明四句教书法
1、王畿对有善有恶内涵的理解,与阳明存在差异。如前所述,有善有恶工夫不仅遵循了本体的准则,而且获得了本体的推动,只是来自本体的动力不构成工夫的全部动力而已。亦即在阳明看来,初学阶段(亦即尚未达到道德境界的阶段)的有善有恶工夫,可以说并非完全的“自然之流行”,而不是像王畿那样直接说成“非自然之流行”。王畿之所以认为有善有恶只是权法,主要原因便在于他认为有善有恶作为工夫是没有本体推动的,亦即完全不是本体工夫。
2、在王阳明的心学当中,有很多入门的方法,包括最简单的”格物致知”,就是要审查自己的欲望的升起,念头的升起,情绪的升起。(王阳明四句教书法)。
3、从上根不应排斥刻意、执着地做工夫,可以进一步确认,好善恶恶才是上根所用的无善无恶工夫的根本含义之所在。好善恶恶是无善无恶含义的根本,这也是保证无善无恶代表的为学进路,乃至整个四句教揭示的为学工夫无弊病的关键。后世对四句教意旨理解的偏离,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未能认识到唯有好善恶恶,而非不刻意、不执着,才是无善无恶,乃至整个四句教的根本。
4、 「天光雲影共徘徊」──常寂光,太陽都在這裡面,這是我們幫朱熹做最好的解釋。但他對形而上的描述,並不內行,沒有進到純覺裡面。
5、王畿认为如果按照德洪所说,那就只能把握到其中四有的一条进路,而忽略了四无的另一条进路。他试图做的,正是通过把四句教中蕴含的两条进路指示出来,从而提醒德洪不该忽视四无的进路,并进一步主张只有四无的进路才是究竟,而德洪所理解的进路不过是方便而已。
6、4由此也可看出,儒家对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并非没有明确区分。只不过,两者的差异不仅在于是否有为。阳明说:“人若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见一日,私欲之细微亦日见一日。”(《全集》卷第23页)修德过程是一个日进无疆的过程。天地境界不仅在方式上做到了无为,而且在内容上也对道德境界进行了拓展和深化。(王阳明四句教书法)。
7、 那么中国文化讲明心见性,心跟性怎么去知道呢?刚才提到王阳明四句教里的这个知,“知善知恶是良知”,人性有这么一个知觉,而这个知觉又从哪里来?现在西方的科学、医学说是脑的问题,不过最近新的资料出来了,并不是脑。那么这个知性究竟是什么东西?人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前生后世?回到王阳明这四句教,这个在中国哲学,是属于明心见性的问题。所以你不要看到庙子就拜拜烧香,那是宗教形式,在宗教背后,释迦牟尼佛、孔子、老子的学问,追寻的都是人性的问题。
8、作为世俗凡人,我们整天都是杂念纷飞,一会想偷个懒,一会想占个便宜。幸好,有良知和天理随时站岗放哨,“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份良知永远都不会泯灭。致良知,就是“去恶为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9、思想主张: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0、然而,与阳明对四句教的自信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四句教在后世引发了广泛的质疑和批评。质疑者如刘宗周,怀疑四句教并非出自阳明,而是出自王畿。刘氏认为:“愚按四句教法,考之《阳明集》中,并不经见,其说乃出于龙溪。”(《明儒学案·师说》,第16页)批评者如顾宪成,认为,无善无恶和为善去恶是矛盾的:“夫既无善无恶矣,且得为善去恶乎?夫既为善去恶矣,且得无善无恶乎?”(《东林会约》,见《顾端文公遗书》,第8页)并认为,主张无善无恶,必然导致颠倒是非、混淆善恶的严重后果。他将其后果概括为“夷善为恶,销有为无”(《小心斋札记》卷见同上,第7页)以及“何善非恶?……何恶非善?”(《明儒学案》卷第746页)
11、 王阳明当时讲学也同现在人一样,提出了人性的问题。他最有名的是四句教,很重要。第一句,“无善无恶性之体”,他认为人性这个“性之体”本来是无善无恶的,根据中国儒家的文化,他和“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不一样。
12、 宋明理學包括朱熹,是亡朝的哲學,根本不能治理國家的,因為他的哲學思想並不通,沒有到底,因此他的解釋就出了很多問題。特別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他的解釋錯得一塌糊塗。
13、 「問渠那得清如許」──你為什麼這樣清純?
14、阳明先生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著扈,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著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
15、无善无恶的字面意思中没有包含作为其根本含义的好善恶恶,这是无善无恶之意旨被误解,进而受到质疑和批评的重要原因。事实上,阳明的另一个说法“无是无非”,也同样容易引发误解。通过澄清阳明有关无是无非论述的意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确认他所说的无善无恶,不仅不在好善恶恶之外,而且也并未对好善恶恶构成否定。
16、关键词义:体:本也;根本、本来。心之体:心的根本,心的本来。
17、 什么叫明心呢?就是找出我们人的感觉、知觉、情绪、思想是怎么来的。现在西方文化从生理、医学来看,认为是脑的问题,可是这个科学理论也快要走到尽头,走不下去了。现在研究脑的科学,正尝试与认知科学、生命科学接轨,但还没有接上,所以这个问题很大。佛家提出了明心见性。道家提的是什么呢?修心炼性。儒家提的呢?存心养性。这都是心跟性的问题。
18、由上可知,无善无恶和有善有恶不过就是自然致知和勉然致知。阳明如此提及这两种类型的致知,“自然而致之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全集》卷第312页)。而其后阳明说的“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同上),则是我们说有善有恶工夫受到良知指引和一定程度推动的根据。另外,因为“着实去致良知,便是诚意;着实致其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全集》卷第94页),所以又可说有善有恶就是不包含正心的诚意,而无善无恶则是正心。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从阳明“初时若不着实用意去好善恶恶,如何能为善去恶?这着实用意便是诚意……正心只是诚意工夫里面体当自家心体”(《全集》卷第39页)的说法中推知。由于天泉证道对阳明思想具有定论性意义,“诚意”和“致知”又分别是阳明中年和晚年最重要的工夫指点语,故可说,上述对工夫的两层区分在阳明思想中相当普遍。也正因为与致知、诚意和正心表达的思想一致,所以说无善无恶和有善有恶是内在于阳明工夫论中,符合其一贯主张的。而无论哪个指点语,都强调由好善恶恶以做到为善去恶,则又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精神。
19、其实,阳明平时也明确指出过,为善去恶的格物工夫是通贯上下的普遍工夫。如他说:“格物者,《大学》之实下手处,彻首彻尾,自始学至圣人,只此工夫而已。非但入门之际有此一段也。”(《全集》卷第86页)另外,他还说过:“自圣人以下,不能无蔽,故须格物以致其知”(《全集》卷第39页)。这里看似圣人不必做格物工夫,圣人以下才有必要。不过显然这里格物的意思是指去私欲之蔽,而不是说圣人不必为善去恶。
20、既然每个人都有圣人的良知,那么每个人也就具有了判断是非的道德权力。所以,阳明先生说:“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21、第一句,“无善无恶性之体”,他认为人性这个“性之体”本来是无善无恶的,根据中国儒家的文化,他和“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不一样。
22、 “为善去恶是格物”,第四句话不管,是行为上的,都对。修行,是修正自己心理行为,每天都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善去恶,行为上都是对的。儒家也好,佛家也好,道家也好,基督教也好,天主教也好,伊斯兰教也好,所有的宗教都是教人不做恶,向善方面走。
23、嘉靖六年(1527)九月,即将出征思、田(今广西)的王阳明,在越城(今绍兴)天泉桥上与弟子王畿、钱德洪进行了一场著名对话,史称“天泉证道”。这场对话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它围绕引人瞩目的“四句教”展开。四句教内容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据《传习录》和《王阳明年谱》记载,阳明给予了四句教极高的评价,认为:“只依我这话头随人指点,自没病痛,此原是彻上彻下功夫”;“以此自修,直跻圣位;以此接人,更无差失”。
24、熙宁十年(1077年),张载同知太常礼院,复以病归;岁末,病逝于临潼,时年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三十八位,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嘉定中谥“明”。
25、关于有善有恶,王畿说:“若有善有恶,则意动于物,非自然之流行,着于有矣”“意动于物”指人心为私欲所动的状态。在王畿看来,因为人心为私欲所动,所以必须刻意、执着才能做到好善恶恶,这样一来,好善恶恶就不是出于本体之自然了,亦即是“非自然之流行”了。“着于有矣”的说法表明,王畿理解的有善有恶,正是刻意、执着地好善恶恶。
26、 王阳明的个性,越听越奇怪,非打开不可,马上给我打开!他那个威严一发,一下命令,和尚没有办法,打开了。打开一看,一个骷髅打坐在那里,前面桌子上有个条子,写着“五十年前王守仁,开门即是闭门人”。王阳明的名字叫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号,他一下傻了,哦,原来他就是我!前身在这里涅槃,工夫到这一步,他预知自己转世再来时,会打开这个门。但是儒家呢,这一段公案不采用,不记载。儒家把很多真的故事拿掉,认为太迷信了,怕人家批评。
27、我为什么引用这个呢?你们诸位问到怎么掌握人生的方向、情绪、思想,尤其做老板的,动不动发脾气骂部下,动不动认为自己资本家高高在上,拿薪水的人都比我矮一截,这个心理要赶快改掉,看看神秀师父这个偈子。
28、 你们注意!这叫做参禅,不是思想噢!你们学禅要晓得参,参就是追问,叫起疑情。再看第二句,他说“有善有恶意之动”,我们心性是无善无恶的,这个念头一动就有善有恶,对不对啊?对,他讲的也对。那我就要问了,请问:那个本体既然无善无恶,这个一动念有善有恶,这个有,这个作用,是不是从体上来的啊?是啊,那可见体上有善有恶了,“用”离不开“体”的,“有善有恶意之动”,用一动就有善恶。你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本来空的,“有善有恶意之动”,那体岂不是两个了吗?一个是不动的,一个动的,对不对?
29、3有关《传习录》卷上“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的详细讨论,笔者已撰成《王阳明“无善无恶”解义及辩证——围绕〈传习录〉“侃去花间草”章的讨论》一文。天泉证道时,阳明对两种为学进路平等视之,而在“侃去花间草”章中,阳明之所以对有善有恶的为学进路采取否定态度,原因是作为其主要对话者的薛侃已达到较高阶段,不再适用初学阶段有善有恶的为学进路。
30、须指出,在阳明直接针对良知的论述中,“有”除了表示有所刻意、执着以外,还有另一个意思,即表示良知发用时无法离开的见闻(如知觉、情感、思维或意识等)。此“有”是良知发用时所必然有的。阳明曾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全集》卷第81页)反过来,由于意念必然有见闻之类因素作为其“所在”或“所着”,并且离了发用无本体可言(关于该点,下一节还会详论),因此可以说,不惟良知之发用,而且良知之本体也“不离于见闻”(同上,第80页)。
31、由以上讨论可以推知,是非的含义等同于善恶,无是无非的含义等同于无善无恶。事实上,主要是出于取自《孟子》“是非之心”等的缘故,阳明在解释良知时才频繁使用“是非”的说法,而相对较少使用“善恶”的说法。此外,阳明和王畿说的知是知非,不仅仅是对是非的判断,而且必然会在行动中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所以“是是非非”或许更能表达其完整内涵。
32、 「大學之道」的「道」,就是《易經》所說的「道」。他卻解釋成「道者,路也」。錯得十萬八千里。「在明明德」,「德」不是講道德,而是講存在,也即是「德者得也」。所謂「在明明德」,是內聖。內聖是指瞭解存在現象的本身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徹底瞭解自己的存在究竟是什麼。
33、其次,阳明对王畿的告诫,才是重点。四句教第二句所说的有所刻意、执着的工夫,不仅适用于中下,而且也可为上根所用。亦即阳明要求上根兼用中下的工夫。阳明的这一主张包含两层意思:
34、“知善知恶是良知”,请问这一知和那个本体有没有关系?当然有。这个知性是由本体功能来的,本来有个知,有个感觉,有个知觉嘛!知性就是知觉,这个知觉和“意”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从本体来的?也从本体来,好!在哲学上,王阳明的说法犯了三元论,本体不只一个了。有一个无善无恶的本体,然后有一个有善有恶的意志,两个了,再有一个知善知恶的良知,三个了,在哲学上叫三元论,不是一元论的本体了,那就成了问题。
35、同时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出入佛脑,因此他对儒、释、道三家是非常精通的,最后是中国道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选择了以儒家的方式安身、立命、传道、授业。
36、对四句教,阳明认为“此是彻上彻下语”其意思不是说第一句仅仅针对上根人,后三句仅仅针对中根以下人,四句加起来涵盖了所有人的情形,满足了所有人的需要。而是说,四句既适合上根,也适合中下,四句都具有普遍适用性。以无善无恶为核心的四无之进路,不仅没有否定以有善有恶为核心的四有之进路,而且作为无善无恶根本含义的好善恶恶,也保证了其和四有的进路一样,可以免于落入工夫的虚无。
37、王阳明的四句教是根据什么来的呢?我再给大家介绍。中国古代几千年来一直在讨论人性是善是恶,现在在座诸位又提出这个问题。
38、王阳明当时讲学也同现在人一样,提出了人性的问题。他最有名的是四句教,很重要。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他认为人性这个“心之体”本来是无善无恶的,根据中国儒家的文化,这和“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不一样。
39、在天泉证道中,阳明说的“有善有恶”,便是指好善恶恶却又不免有所刻意、执着。之所以只是“有所”,原因就在于良知虽然没有提供工夫的全部动力,但由于良知自知、自觉,因此良知无论如何都对工夫提供了指引和一定程度的推动。和无善无恶一样,有善有恶本是达致好善恶恶的一种进路,就如阳明所明确表示的:“我这里接人原有此二种。”(1)不过,这是在心体受到私欲牵累条件下的进路。阳明认为应该摆脱私欲的牵累,超越有善有恶而达致无善无恶的阶段。他对尚且停留在有善有恶阶段的钱德洪提出了批评:“有只是你自有,良知上原来无有。”(2)此处的“有”,即指有善有恶,意思是有所刻意、执着。“良知上原来无有”,不是说良知本体是空无一物,亦即全无好恶能力的,而是说由于良知自然有好善恶恶的能力,因而本无须借助刻意、执着。阳明其后说“一过而化”强调的是良知不留滞,亦即不执着的特点。至于不刻意的特点,则是由后一句“亦何费纤毫气力”(2)所表达。由于工夫完全出于良知的动力,因而不必刻意,所以说不费丝毫气力。阳明将这种工夫称为“合得本体功夫”更细致地说,这已经是完全出于本体之动力,且符合本体之准则(即好善恶恶)的工夫,亦即实现了本体与工夫的完全合而不仅仅是合于本体之准则的工夫。事实上,有善有恶的工夫便已是合于本体之准则,并且部分出于本体之动力的工夫。因而无善无恶是严格意义上的本体工夫,而有善有恶则可说是广义的本体工夫。
40、 第三句话更不对了,“知善知恶是良知”,人性里头能够知道哪个应该做、哪个不可以做的,叫做“知”。我们人都有理性的,譬如我生气要骂人,一边想骂,一边又想算了,不要骂了,不忍住的话会出事情的,就憋住,那一知,很难哦!“知善知恶是良知”,请问这一知和那个本体有没有关系?当然有。这个知性是由本体功能来的,本来有个知,有个感觉,有个知觉嘛!知性就是知觉,这个知觉和“意”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从本体来的?也从本体来,好!在哲学上,王阳明的说法犯了三元论,本体不只一个了。有一个无善无恶的本体,然后有一个有善有恶的意志,两个了,再有一个知善知恶的良知,三个了,在哲学上叫三元论,不是一元论的本体了,那就成了问题。
41、知善知恶是良知,你的良知即是善恶判别的准则。
42、 余秋雨评价: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王阳明一直被人们诟病的哲学在我看来是中华民族智能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够有资格给予批评的人其实并不太多。
43、请听主讲嘉宾:易飞博士,细细道来......
44、投稿作品请把文件名改成本作品的名字、材质、大小、创作时间;
45、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下文王阳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46、阳明何以对四句教如此充满信心,其与王畿在四句教问题上的观点有何异同,无善无恶和为善去恶是否果真构成矛盾,“有”所代表的为学进路是否果真被“无”所代表的本体或为学进路所吞没?归根结底,阳明何以保证四句教既具普遍性,且无弊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我们或可全面、准确理解四句教的义理结构。
47、 「我念有知。知此深痛。」──感覺、認識都知道自己被毒刺刺了,好痛,自己知道。
48、 你们学禅,要参考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第三句话:“知善知恶是良知”,这个良知良能,是《孟子》里头提出来的。譬如我们的知性,大家今天坐在这里盘腿,自己知道在盘腿,现在听到了记录,是自己的知性。第四句话:“为善去恶是格物”,作人是为善去恶,是戒律。这四句教是王阳明学说的主旨,你看他学过禅没有?当然学过禅!对禅很清楚啊。
49、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我们人生下来天生有个知性的作用,这个知性是本性第二重、第三重的作用。“良知良能”这个名词是什么人提出的呢?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提出两个东西,一个叫良知,一个叫良能,同本性没有关系,他说譬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掉进河里,这个时候不管坏人也好,恶人也好,任何人都很着急,都想去救他,这是良知良能的作用。我现在岔过来,引用《孟子》来解释王阳明的话,知善知恶这一知是“良知”,就是我们现在普通人讲的天地良心,自然都知道要助人、要救人,不用考虑的。
50、天理与良知虽是无善无恶,但是触景生情之后的喜怒哀乐,却有善恶之分。
51、 我们回过来看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性之体”,你们这个题目要讲人性,人性本来无善无恶吗?这个影响很大,尤其当年干革命的时候,黄埔军校或者各个大学,统统在讲这个问题,我就讲讲自己本身的故事,也等于宣传自己。当年国家政府的领导人蒋介石先生,也是黄埔军校校长,他对王学的研究很深。我正好担任政治教官,讲政治课就碰到这个问题了。那个时候我年纪很轻,二十几岁,胆子很大,一上台我就说王阳明这四句教错了。
该文章由作者:【admin】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