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名言星空精心整理100句

康德名言星空

1、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康德

2、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3、  时间不是推理概念,或是人们所说是普遍概念,而是感性直观的一种纯形式。出处:《纯粹理性批判》

4、正是在这种朴素、单调的环境下,康德度过了他平凡、刻板的一生。名誉、权力、利益、爱情……,世人渴求的一切都与他终身无缘。海涅甚至下结论说:康德没有什么生平可言。康德直到八十岁时才告别人世,在当时的确是罕见的高龄了。不知道这是否该归功于他那整齐划保守而有节制的生活。

5、  思想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出处:《纯粹理性批判》

6、理性一手拿着自己的原理,一手拿来着根据那个原理研究出来和实验,奔赴自然。

7、E-mail:yishubuluo@1com

8、  形而上学是一种完全孤立的、思辨的理性知识,它完全超越了经验的教导,确切地说凭借的仅仅是概念(不像数学凭借的是将概念运用于直观),因而在这里理性自己是它自己的学生;尽管形而上学比其余一切科学都更为古老,而且即使其余的科学统统在一场毁灭一切的野蛮之深渊中被完全吞噬,它也会留存下来,但迄今为止命运还不曾如此惠顾它,使它能够选取一门科学的可靠道路。出处:《纯粹理性批判》

9、1756年1~4月,论述里斯本地震的两篇文章和一本书;4月10日,为取得教授职位进行文化答辩。

10、因为自己的幸福虽然是一个所有人(由于其本性的冲动)都具有的目的,但这个目的却永远不能被视为义务而不自相矛盾。每个人不可避免地已经自动想要的东西,就不属于义务的概念;因为义务是强制具有一个不乐意采纳的目的。所以,说人有义务全力促成其自己的幸福,是自相矛盾的。

11、自杀是可恶的,因为上帝禁止这样做;上帝禁止自杀,因为这样做是可恶的。

12、  有两件事情,越是对它们一再並且持续地沉思默想,就会满怀著不断更新並且不断增长的讚颂和敬畏,即: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出处:《实践理性批判》

13、一“正”一“反”,在强烈反差中衬托出人物的伟大。

14、  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

15、1780年,康德成为柯尼斯堡大学评议委员会成员。1781年5月,《纯粹理性批判》问世。

16、冯晓虎《学习康德好榜样》:“有两事充盈性灵,思之愈频,念之愈密,则愈觉惊叹日新,敬畏月益:头顶之天上繁星,心中之道德律令。”

17、有两种东西,我们对他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地不断增长。这就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18、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

19、工作是使生活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备注:这里的工作是指你所爱好的工作。)

20、  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它顺乎自然的召唤,却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康德

21、可以理解为实指的星空,头顶上夜晚苍穹所无数星光流转出来的博大的生命法则;也可以引申为历史上惊才艳艳,对各个领域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前人们。

22、现代中文版本:“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23、  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24、  对孩子的要求,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加以拒绝,就应该给予满足;如果有不答应这种要求的理由,那就不允许他耍赖。一旦拒绝,就不要改变。

25、《经济日报》发表的通讯《无限爱心筑就高尚人生》开头如下:

26、  如果竭尽自己最大努力仍然还是一无所得,所剩下的只是善良意志,它诚如沉睡的宝石一样,自身就发射着耀目的光芒,自身之内就具有价值。

27、意志自律是一切道德律和与之相符合的义务的唯一原则:反之,任意的一切他律不仅根本不建立任何责任,反倒与责任的原则和意志的德性相对立。因德性的唯一原则就在于对法则的一切质料有独立性,同时却又通过某个准则必须能胜任单纯普遍立法形式来规定任意。但那种独立性则是消极理解的自由。所以道德律仅仅表达了纯粹实践理性的自律,而这种自律本身是一切准则的这样的形式条件,只有在这条件之下的一切准则才能与最高的实践法则相一致。因此,如果那个只能作为与法则联结着的欲望之客体而存在的意愿质料,被放进实践法则中作为它的可能性条件,那么从中形成了任意的他律,也就是对于遵从某一冲动或爱好这种自然规律的依赖性,而意志就不是自己给自己提供法则,而只是提供合理地遵守病理上的规律的规范。

28、  视其为真,或者判断的主观有效性,在于确信(它同时又是客观有效的)的关系中有如下三个层次:意见、信念和知识。意见是一种被意识到既在主观上、又在客观上都不充分的视其为真。如果视其为真只是在主观上充分,同时却被看做在客观上是不充分的,那么它就叫做信念。最后,主观和客观上都是充分的那种视其为真就叫做知识。读书的乐趣之一就是发现你与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偶尔想到了一起。早在读纯批之前很久我就想到了知识和意见的...出处:《纯粹理性批判》

29、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

30、  “当道德惩罚不再有效时,人们才付诸身体性惩罚,但是良好的品格却不可能通过它来造就。”

31、9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32、康德创立了德国的古典唯心论,发起了德国的资产阶级哲学革命。海涅在《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中写道:“德国被康德引入了哲学的道路,因此哲学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业。一群出色的思想家突然出现在德国的国土上,就像用魔法呼唤出来的一样。”德国的唯心论的发展正是费希特批判康德,谢林批判费希特,黑格尔批判谢林的过程。而黑格尔辩证法的起点也正是康德哲学。

33、  人就是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因为人乃是世上唯一无二的存在着能够形成目的的概念,是能够从一大堆有目的而形成的东西中,借助于他的理性,而构成目的的一个体系。——康德

34、星空和道德代表着人类认知的两种极限。星空代表着人类认知的物理宇宙同时也是人类视觉能够达到的最远的极限。道德则深藏在人们心底由人类自主生成地约束自己的强大法则。

35、  形而上学的真正路径不是跟杂乱无边的经验对象打交道,而是从理性本身出发,并且至于理性本身产生对话。这才是形而上学的根基,不可拔除。出处:《纯粹理性批判》

36、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37、  谁只有按照别人的选择才能幸福,他是理应感到不幸的。因为,他怎么能担保他的强有力邻人在对于选择的判断将会与他自己的判断相一致呢?

38、1772年2月21日,致函赫茨,谈到写作《纯粹理性批判》的构思。

39、在康德看来,人同时处于两个世界之中,一个是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价值世界,正如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所说:

40、  所谓的宗教,是指我们的一切义务都要当做上帝的命令而言。——康德

41、视其为真,或者判断的主观有效性,在于确信(它同时又是客观有效的)的关系中有如下三个层次:意见、信念和知识。意见是一种被意识到既在主观上、又在客观上都不充分的视其为真。如果视其为真只是在主观上充分,同时却被看做在客观上是不充分的,那么它就叫做信念。最后,主观和客观上都是充分的那种视其为真就叫做知识。读书的乐趣之一就是发现你与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偶尔想到了一起。早在读纯批之前很久我就想到了知识和意见的...

42、  对孩子的要求,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加以拒绝,就应该给予满足;如果有不答应这种要求的理由,那就不允许他耍赖。一旦拒绝,就不要改变。——康德

43、  男人是容易被考察的,女人却并不泄露自己的秘密。出处:《人类学》

44、  在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出处:《纯粹理性批判》

45、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则。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康德

46、  对孩子的要求,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加以拒绝,就应该给予满足;如果有不答应这种要求的理由,那就不允许他耍赖。一旦拒绝,就不要改变。

47、通过这种现场描写,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可读性大大增强。

48、叔本华认为任何人在哲学上如果还未了解康德,就只不过是一个孩子。

49、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

50、                    —ImmanuelKant

51、运用这样的直接引语,很自然地引出全文所要表达的主题,称得上是独具匠心。不过,要想获得有价值的直接引语关键在于采访要深入。

52、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必须是真的,但是他没有必要把他知道的都说出来。

53、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54、新华社播发的另一篇通讯《与爱同行》开头如下:

55、  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56、1800年,最后一篇单独发表的著作——德语立陶宛语词典的跋;9月,耶舍出版康德的《逻辑》。

57、《人民日报》发表的另一篇通讯《郭大傻·郭大侠·郭大使》开头如下:

58、  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

59、自杀是可恶的,因为上帝禁止这样做;上帝禁止自杀,因为这样做是可恶的。

60、李秋零汉译文:“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康德著作全集》第五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61、  郭明义的人生就是从一段路到另一段路。这么多年,无论哪段路,他都坚持走了一条自己的路。”

62、1786年1月,写作《对人类历史起源的推测》;春,《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原理》;夏,康德被推选为大学校长;10月,《何谓在思维中确定方向》;12月7日,康德被选为柏林科学院院士。

63、  只要你尽职尽责,人们都会由衷地对你尊敬。

64、导语:世上最奇妙的是我头上灿烂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以下我为大家介绍有关康德的哲学名言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有关康德的哲学名言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

65、  越是处心积虑地想得到生活上的舒适和幸福,那么这个人就越是得不到真正的满足。

66、人就是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因为人乃是世上唯一无二的存在着能够形成目的的概念,是能够从一大堆有目的而形成的东西中,借助于他的理性,而构成目的的一个体系。

67、1750年,在休里增少校家当教师(在奥斯德罗附近的阿尔恩斯多尔夫村)。1753年,在凯瑟琳伯爵家当教师(在劳登堡吉尔西德区)。

68、世上最奇妙的是我头上灿烂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

69、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70、ImmanuelKant(汉译:伊曼纽尔·康德),Germanische(日耳曼人),作家,1724年4月22日生于Königsberg(哥尼斯堡),1804年2月12日逝,年79岁。

71、谁只有按照别人的选择才能幸福,他是理应感到不幸的。因为,他怎么能担保他的强有力邻人在对于选择的判断将会与他自己的判断相一致呢?

72、十八世纪的哥尼斯堡,一座庭院外的林荫道上上,每天午后三点半,总是会悠然走来一个身高不足五英尺,凹胸凸肚,右肩内曲,左肩下斜,歪搭着头的小矮子。 他身上永远穿着一套灰色的装束,手里永远提着一支灰色的手杖,后面永远跟着一位忠诚的老仆人,永远为他准备着一把雨伞。这一主一仆是如此的守时,以致于市民们在与他们亲切地打招呼的同时,总忘不了趁机校正自己的手表。这就是哲学家康德和他的仆人拉普。

73、1788年1月,《论目的论原理在哲学中的运用》;春,《实践理性批判》出版;夏,康德第二次参加校务会议.

74、  我所敬畏的,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出处:《实践理性批判》

75、  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康德

76、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

77、“我们所确信深知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我们终究会死去。”作为死亡,似乎是从看到其他事物的消亡中得到的经验。然而这个命题确是一个必然的命题。然而或许会有人说,类似于以诺那样的人到底存不存在什么的吧,所以终究这还是一个所谓“还没有发现例外”的经验判断吧。

78、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

79、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80、道德底原则必然是一项定言令式.出处:《道德底形上学之基础》

81、6能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以及我内心的道德律。

82、  一个行为的道德性不取决于它的结果,而仅仅取决于该行为背后的意图。出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83、梵高眼里的星空即是他心里的星空,他经验世界的星空联系着他超验世界的星空。

84、1762年,写作《三段论法四格的诡辩》。1763年,写作《将负值概念引入哲学的尝试》。

85、可以说,文章开头将问题一抛出就抓住了读者的心,在一问一答之间郭明义的“与众不同”便跃然纸上。

86、“今年八九月份,经常有记者采访我,几乎每个记者都会问我:郭明义,你这么多年坚持不懈学雷锋做好事,你难道不觉得辛苦吗?你别说,这么多年过来了,我还真没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仔细琢磨了半天,我觉得我这样的人生挺好的,没有多苦多累啊!”

87、  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能引起人心深深的震动。一个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

88、  理性的批判最终必然导致科学,与此相反,理性不经批判的独断应用则会导向无根据的、人们可以用同样明显的截然相反的主张与之对立的主张,从而导致怀疑论。出处:《纯粹理性批判》

89、人是目的——“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该律令是在保证普遍性同时解决实践原则的质料问题,即目的的依据。康德指出,人之作为有限理性存在者是作为自在目的而存在着的,在任何时候都只能被当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在目的王国中是有尊严而不是仅有价值的。正因为人是最终的自在目的,人类的善良意志是自在的善,这才促使我们将道德律令看作是行为的直接决定者,道德毕竟是人性中的道德,道德上的善正是善良意志本身。“只有道德以及与道德相适应的人性,才是具有尊严的东西。”

90、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思索得越久,就越是对它充满赞叹和敬畏:那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

91、就是直截了当落笔,达到“先声夺人、直接扣题”的效果。

92、那最神圣恒久而又日新月异的,那最使我们感到惊奇和震撼的两件东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93、  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是值得我们深深景仰的,一个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内心的崇高道德法则。

94、1755年3月,《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发表;4月17日,提出学位论文;5月13日,博士学位考试;6月12日,得到博士学位;9月27日,求职论文答辩《对形而上学认识论基本原理的新解释》。

95、ImmanuelKant(汉译:伊曼纽尔·康德),Germanische(日耳曼人),作家,1724年4月22日生于Königsberg(哥尼斯堡),1804年2月12日逝,年79岁。

96、缘起:康德对纯粹理性的批判:强者不是俯视众生的高度,而是人们心灵的深度。善待你所遇见的每一个人,向他们微笑那在我之上的星空;道德的律例和律例在我心里。你不知道他们在经历什么,也许他们今天需要你的微笑,并会珍惜它。

97、在批判时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自在之物"世界;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并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十二个范畴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理性要求对本体------自在之物有所认识,但这已超出人的认识限度,必然陷入难以自解的矛盾,即二律背反。人的认识只能达到"现象"。在自在之物世界中,上帝、自由、灵魂等为超自然的东西,属信仰范围,它们的存在是为了适应道德的需要。由于两个世界之间存在明显的鸿沟,康德试图通过审美判断与自然界的目的论判断以达到沟通,提出审美的主观性与没有目的的目的性与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与外在目的性,最后以有文化有道德的人为其体系的终结。在政治上,同情法国革命,主张自由平等。在教育上,认为应重视儿童天性,养成儿童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

98、他试图从内心,从他的 “直觉、灵感、冲动和良心 ”来寻求作画的灵感,以这样的灵感去触摸超验与终极。

99、后来李泽厚在《浮生论学》中引用了这段话,并从新翻译成了更有中国诗词韵味的一段话,他的翻译是“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在这里,道德法则或道德律令是一种“直接命令我们去做某事,不要把它当作达到另一个目的的条件”的绝对命令。

该文章由作者:【admin】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